中记载的内容,并非毫无意义,溯本追源,实地考察的话,或许真能探得相关资讯。
我设立了几种假想,只是还缺乏实验材料,网络采购我不放心,需要亲自去采集,已经跟教授申请了出差,要趁他不忙的时候陆续去找才行,相信后面会有好消息。
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院里批准了我对于邀请陆正平来办展的申请,这早在我预料之中,并不算什么惊喜。
真正惊喜的是我这一窑的作品出现一只曜变。
虽然我采用了双挂釉的方式,但这确实是我第一次烧出曜变的效果。
无论是油滴斑纹,错层蓝色面,还是器型以及釉面质感,都非常不错,算是我在曜变研究上的一次里程碑,特意将此次烧制的条件记录下来。
气温:烧制第一天:31c~15c,第二天:33c~17c,第三天开窑气温:27c。(温差最高在6c,不过相比1300c的窑内温度缓慢降温的落差,应该算不上什么。)
风向:第一天,西南风二级,第二天:北风四级,第三天:西北风二级。(业内一般不把风向算作建盏烧制的因素之一,但我认为这对柴烧建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不同方向吹来的风会改变窑内炉火方向,影响素坯受热次序和时间以及受热温度。)
空气湿度:第一天:41%,第二天:37%,第三天:39%
(空气湿度也同样不被重视,但我认为这也是一项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似乎与窑内气氛有着某种联系,虽然目前还没找到具体联系。)
升温曲线及降温曲线附图.jpg
当然配料是最关键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双挂釉的铬,这难道不是业内都知道的事情吗?这么多年试验哪一次不是用的这个配比?不知道有什么好额外记录的,还是老老实实测试变量吧,亲!
呵呵,是的,我成功了,我疯了,可是我真的成功了吗?
只是一个双挂釉而已,它甚至都算不上是建盏!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一,天气:小雪
跟着老方在山上把所有风分组实验都做完了,非但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曜变效果,甚至连建盏的釉面都没有烧成。
我认为矿石成份中的石英成分太少,不足以形成建盏所需的釉面厚度,但是老方坚持他爷爷当年烧制瓷器时用的就是这种矿石。
我重新观察方式瓷碗,这种瓷碗的胎要比建盏的薄一些,器型也小,或许这就是它没有脱釉的原因。
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不大可能,但老方却对此很有信心,他决心再继续试验下去。
虽然我的出差行程已经接近尾声,不得不离开,但我也带了些矿石回学校,准备分析一下成份后再做试验看看。
一定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2025年1月5日,星期日,天气:阴
今天周末,来到日本后的第一个休息日,教授并没有给我安排行程,终于有时间看看陆正平给我的那本资料。
没翻几页,就被一组实验数据吸引了眼球,下意识坐在那里吸收。
实验数据记录了两块曜变碎片的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