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海的湖与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5/9)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的弟弟与我同班,我经常放学后去他家玩……一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里去看望小伙伴们时,发现当年的小学已没有了,只剩下我脑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欢乐回忆……

    17.谷场大战

    秋收之际,田野一片金黄如梦如幻。尤其收割完的谷子从田间运回小队的谷场集中晾晒脱粒,山谷般错落的谷场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犹如现在城里孩子的游乐场。放学后大家汇聚在此上爬下滑、藏猫猫,嬉戏打闹,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直到太阳西下仍乐此不疲!等大人们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尽兴的孩子还相约饭后,大人睡觉了再来此夜战一场……

    18.猫冬(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黑龙江乡村,冬季将近半年,气温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发这漫长、寒冷而闲散的时光即所谓猫冬,成了一幅极具民俗风情的绚丽画面。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其实就发韧于此。另外就是赌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纸牌;还有与之洐生的流行甚广的词“搞破鞋”即说的是开放而混乱的男女情事。而孩子们的冬天反而是户外世界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场,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游戏。常常玩的废寝忘食!当然最高潮的部分还是过大年,张灯结彩贴对联,扭大秧歌踩高跷;杀年猪全村请客、挨家串门拜年……

    19.炮台与胡子

    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蓝. 苹.改编成***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别是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大匪首几乎家𣈥户晓。

    这些胡子除了抢东西外还抢人(土活称扎姑丁),所谓抢人就是抢女人做押寨夫人,供. 匪.首淫乐,成为民间奇谈。

    爷爷说他曾亲眼见过胡子进村,后被官兵包围,突围前很是迷信,在东南西北都点上三柱香祈拜,那个方向的香被风吹灭,就从那面冲出去……

    东北的胡子结局基本有三种,日本侵占时,抗日的加入了抗日联军,不抗日的成了伪军。国共内战期间也是分成两拨,但解放后就被消灭殆尽了。仅仅成了一种逝去的民间传说……

    中国东北的胡子与美国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杀人的恶之外,有一点比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远”、“心远地自偏”的自由不羁精神!

    20.革命***的《红灯记》

    小时候在乡村的最重要也最期盼的娱乐活动就是1-2月才有一次的露天电影,放映的电影外国片几乎都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影片主要是八大***,其中的《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最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一是因为前者就发生在牡丹江一带,尤其是《打虎上山》的唱段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而后者讲的是和奶奶相关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应时应景,所以和小伙伴们不仅不断观赏,既看电影听广播也读小人书,而且还组织剧社自己去演出。场地就选在小队的马厩里,马灯当红灯。我则通常扮演高大上的李玉和,开口即来段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并随之铿锵念白:“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

    坦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湖与彼岸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jianghuyubian/read/97/14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