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冰城,东方小巴黎,谍战之城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流诗坛是不屑的,我居然做了一个特别极端的行动,当着人家的面把那个表直接扔到垃圾桶里面了,现在想来确实有点过分和不近人情了。但那时却以此为傲!
  诗人、评论家与媒体达人包老师:
  1985年离开哈尔滨之后,无论是每次回故乡花河路过哈尔滨或是出差到哈尔滨,我见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诗友包临轩。看着他从刚毕业时怀才不遇地在一个职业教育学院做一位普通教师,到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当一名侃侃而谈的讲师,一路走来,最后当上了《生活报》社长和《黑龙江日报》总编,完成了一个哲学专业大学生,校园诗人到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奖得主和正厅级干部的蜕变和跨越!
  因为我们这代诗人不是生在唐朝,诗无法安身立命,亦不能济世渡人,所以只能通过诗之外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理想获得成功。
  但他在我的眼中和心里一直是一位诗人和评论家更是一生的挚友。从1980年大学第一学期见到他的那双可爱的小虎牙和稀疏的卷毛发型就永远定格了我们一生的情谊。而且1986年我和他就联袂写过一篇批评诗坛评论泰斗,北大教授谢冕先生的文章《疲惫的追踪》,并因此一战博得些许虚名也开罪了很多同道中人……
  在我诗歌历程中认识和不认识的诗友为我写的评论中,我最欣赏也最喜欢的几篇(无论是专文还是点评)都非他莫属如《都市之狼》和《爆裂的石头》。既有诗歌的感性和意境,又兼具哲学的深刻和高度,同时又穿透表像直抵人性,深谙于我。
  冯导国文:
  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故乡牡丹江的老友冯国文、人称冯导。当时我在《牡丹江日报》做记者,他是《黑龙江日报》驻牡站的记者,因为都喜欢文学,臭味相投,几乎天天鬼混在一起。还把当地的画家、摄影家和诗人们弄了个“局外人文化俱乐部”抱团取暖。1989年后我去了大连弃文从商,他回了哈尔滨省报总社。他一直喜欢电影,后来我在大连成立一行广告策公司的同时还成立了一行影视制作公司,他心血来潮也跑来和我干了一段。再后来他去了北京武警总部电视台做编导,不久之后就辞职自己创业专门拍摄冷门的记录片并在国际上拿过奖。这期间我也到了北京,我们经常欢聚,老兄弟在一起是最放松最快乐的。2018年11月21日他去昆明出席女儿的婚礼,下飞机时发病大面积心梗去医院抢救无效撒手人寰!冯导与我同庚,事发突然,当我得之这一不幸的消息时,抑制不住涕泗长流,心如刀割,一夜打坐无眠......
  少年长发文青梦
  半生冯导几多情
  每饮必醉死不老
  空留好友徒悲铭
  它日天国再欢聚
  笑谈人间曾相逢
  2020年9月我去昆明出差,联系国文的女儿终于如愿到他葬于异乡的墓地前祭奠并写诗一首现场悲诵:
  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
  树木常青 开满盛世的谎言
  我是一只偶然南寻的大雁
  在一位客居老友的墓前
  焚香泼酒 高声吟唱
  把悲痛传向山谷传回北方
  带给当年曾一起狂欢的兄弟们
  四季如春温暖如春的城市啊
  我却感到一股彻骨的悲凉
  用无声的泪水和一头渐渐花白的雪
  为这座城市和老友 祭奠
  当然每次回哈尔滨都一定要和当年一同分配在省城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学同窗们畅聚,心情复杂而微妙地看着他们在体制内步步高升并大口大口地吃着红利。而我只能于市场经济的海水中拚博和浮沉。彼此互羡互怼,很像小说《围城》之喻。但每次聚会我都怕见一位女同学,因为她当年主动示好于我被我婉拒,一是我不喜欢被动,二是吾心确己另有所属。但我可爱的同学们都好心而固执地认为我俩郎才女才十分般配,不放弃毎次撮合道德绑架的机会,以至于她走上了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之路出现挫折和不幸时也自然连带怪罪于我头上,令我十分头疼并无端地心生愧疚和压力!以致于毕业十年纪念晚会上,大家非要起哄让我俩跳舞时,她无声地流下两行清泪,搞得我真是无语再无语,颇有造孽的感觉……从此以后只能釆取躲甚至不再见面的策略,一躲解烦忧……
  每次到哈尔滨无论冬夏都要到松花江边走走,冬看冰封万顷,一派苍茫,夏观大水滔滔,浩荡奔涌。否则好像就是不懂这个城市一样。好客的当地朋友也一定会盛情安排两种极致的吃法:一是吃江北的老于头炖鱼,坐在火炕上围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大快朵颐;二是吃百年中央大街上的俄式西餐,听忧伤的俄罗斯音乐。是谓俗雅共赏、土洋结合,方尽地主之谊……
  每次到哈尔滨最喜欢住马迭尔宾馆,逛中央大街。马迭尔品牌创始人约瑟夫·卡斯普,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犹太裔士兵就地转业,因收购地皮而暴富。“马迭尔”取意摩登、时髦,转瞬百余年,“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湖与彼岸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jianghuyubian/read/97/14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