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真的不想让你长大(中)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太太两人赶紧扑上去,一人一边把她像一个小动物般拎起来摇晃着,一家人开心至极无以形容……”((节选自本书第一章《第一章:同𥦬反目、相逢一笑泯恩仇》)

    北京影集:

    a.去颐和园苏州街穿格格服拍照:2000年我们全家撤离闲居一年的珠海,我北上帝都重出江湖,太太带女儿回故乡蓝城,我们开始了两地分居生活。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2002年暑假女儿来北京我领她去颐和园游玩,当时正在上演她最喜欢并反复看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古朴的苏州街她穿上清朝的服装服饰照相,小名格格的她仿佛成了真正的格格开心至极!

    b.世交聚会:女儿每次来京,几位至交好友都会张罗带着他们的女儿或儿子一起聚会,希望建立父一代子一代的友谊。聚会餐厅多选在中关村的“南京大排档”或“南锣鼓巷”。孩子们虽然聚时都很开心,但由于不在一个城市特别是长大后分别去了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等不同的国家留学甚至生活,因此非常遗憾父辈们的愿望基本落空了……

    c. 上雅士班打通加拿大留学之路:女儿高中就上了英语班准备出国,为了强化英语,她暑假都来北京上雅士班。为了弥补这些年的聚少离多,她在京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接送她上下课。而且下课还陪她去前门大街\/大栅栏、天坛公园等景点去玩,回暖加深了父女的感情,让我颇感欣慰和庆幸……

    上海影集:

    a.遗失的诗歌:应该是2005年女儿小学三年级暑假我带她和老友苏历铭及他的女儿晴晴一起结伴旅游。第一站上海。印象最深刻两个打卡点一是当时的上海垂直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我们本想登顶俯瞰魔都,结果大雾弥漫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为此还写了一首诗《登东方明珠》(可惜因没有纸版、手机版已找不到了);

    b. 新天地的旧时尚:二是上海的水平地标“上海新天地”,我们俩位老爸犹如奴才般全程为俩小公主殷勤照相请吃请喝。一大旧址”不过是一种背景而己,我们喜欢的是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反差和质感。

    (2014年8月29日在《地标性建筑对区域商业投资影响论坛上的发言:

    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认为,首先,需要对地标要做一个界定,一个城市的地标,我们现在习惯性的说法是将高大的建筑叫地标,这个确实是一种地标,但我们管这种地标叫垂直型地标。还有一种水平式地标,不以高度而是以特质取胜。比如上海,要说最高的是将要建成的上海中心,但是上海新天地是不是一个地标?它就是一个水平分布的综合的商业项目,而且是一个酒吧餐饮街,但如果讲名片的话,它的名片价值是远远大于很多垂直型地标的。)

    桂林-阳朔影集:我们一行四人在上海玩了三天后就转飞桂林,继续快乐之旅。

    a.阳朔明信片与最好吃的米线:在桂林逗留的记忆己有点模糊不清。最深刻的是第一天晚上在阳朔住在漓江边的民宿,看到与名明片一样逼真重合的山水原貌简直被惊呆!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也。

    而此后反复被我和女儿提起的旁边小街上的一家米线更是令人惊艳,堪与我们2014年在西雅图一条胡同里吃的越南米粉媲美!

    b.父女骑双人自行车:除了漓江泛舟观景,最开心的是两对父女骑双人自行车竞赛,叫声和笑声在阳光和空气中久久回荡,那个美好的夏天啊……

    西安影集:2008年我应亚太学院学员企业陕西裕都置业王董之请担任该司开发的城市综合体“咸阳财富中心”顾问。正赶上女儿小学毕业暑假我就带她一起去了。遗憾的是我因工作繁忙只能让该司办公室韩主任陪女儿去了她耳熟能祥的“兵马俑”和“华清池”,而我则抽空陪她逛了现代的“大唐不夜城”和传统的“回民小吃街”。而此次女儿最不满意的反而是我因工作原因住的该司的招待所,与我和她此前出去旅游住的酒店或民宿低了一个档次。但我们依然高兴地交流了她观光历史古迹的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湖与彼岸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jianghuyubian/read/97/14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