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 (2/9)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轻的理论家,比朦胧诗走得更远,确实提供了一个辽阔的可能性,如果成功,还将冲击小说和戏剧等其他领域。然而他们还没有相应的作品来验证他们的理论,虽然已经读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但能否有传世的诗作,还需拭目以待。舒婷用充满期待和不无忧虑的口吻说:不知道当前的浪潮为期有多长,会不会不待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就已分化消失?她说,艺术领域中任何新的探索都会是有意义的,即使有谁被抛弃,也犹如长江

    漂流遇险者那样,大家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问起她自己的情况时,她说还是象去年在厦门说的那样,反对别人写她的专访或者印象记之类文章,因为,对于一位诗人,再没有比他的作品更雄辩的了。她还说,如果我们一定要记录的话,那她就闭起嘴一言不发。她说,她如今很少写诗,一个月平均只有一首,平时读小说比读诗还多,近来看了一些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挺喜欢的。

    她最后谈到许多人问过她什么叫诗,她引用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的一句话,“写作,什么也不是。”舒婷在后面意味深长地跟上一句:诗,同样什么也不是。

    1986: 《第三代人断想》

    一一视论当代青年诗歌走向

    原载于《深圳青年报》

    “第三代人”这一词的出处:这个词最早也最准确是出现在四川万夏主编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上:

    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

    文. 革十年铸造了第二代人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了我们一一第三代人

    B:第三代人诞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a:关于人道主义及异化等问题的探讨激起青年一代的广泛反响;

    b: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文学和哲学等)的介绍和科学技术的引进;

    c:变革社会生活的气息尤其是观念更新的思想给人以有力的精神刺激;

    d:近年来有关民族寻根意识与当代全球意识纵横认同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被明确提出。

    这几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交汇融合,为第三代人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制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自《新时期非主流诗歌论稿》。浙江师大乃生、阿龙著。)

    P:第三代人主体结构:

    成员结构:青年知识分子;

    年龄结构:23-26岁区间;

    艺术结构:分二大股:

    a:智慧型。生活在文化层。写感受诗。

    b:思想型。生活在非文化层。写体验诗。

    D:第三代人的几大支流:

    a:

    感觉诗流(情绪诗流):代表性报刊有南京付立主编的《他们文学社交流资料》(1985二集);

    北京贝岭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三十五首》(1984),北京贝岭和上海孟浪主编的《当代中国诗七十五首》(1985);尚仲敏和燕晓冬主编的《大学生诗报》(1985);尚仲敏. 主编的《中国当代诗歌》(1986)。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湖与彼岸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jianghuyubian/read/97/14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