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不是不干了,是干好了 (7/10)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你也别想求情,没用。”

    话音刚落,彭时录人已经走了出去,不给李暮半点开口的机会。

    ……

    随后,两人来到实验室。

    刚刚走到门口。

    便听见了里面传来一道道惊呼之声。

    听到这声音。

    李暮疑惑地看向一旁的彭时录。

    后者当即解释道:

    “应该是声学研究所的王德昭王所长带着人到了。”

    “他是咱们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声学家,对国家的水声学和声呐技术都有着重要贡献。”

    “本来是准备过段时间再叫他们过来帮忙搞靠岸声呐阵列系统的,没想到因为新型声呐的事提前了。”

    彭时录一边说着,一边带着李暮走进实验室。

    两人出现在门口的瞬间。

    便被人发现,大声道:

    “是李顾问,李顾问来了!”

    声音刚落。

    原本正在惊叹新型声呐方案的王德昭等人,立刻回过头,看向李暮,道:

    “您就是李顾问吧,久仰了!”

    “王德昭所长,您好!”李暮伸出手,和面前60多岁的小老头握了握。

    别看对方年纪大。

    却是夏国水声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德昭上下打量了李暮好几眼,才继续道:

    “难以置信啊,您说都是一个脑袋,为什么您能一个下午就把新型声呐搞出来?”

    “而且其中涉及到的声学理论创新,完全超越了我们国家,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不是现在时机不合适,我甚至更想先向您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做研究!”

    他的语气中满是钦佩。

    夏国的声学理论,基本是以依靠老大哥才勉强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具体到声呐上,更是如此。

    至今他们主要使用的声呐,都还是仿制的老大哥的设备。

    比如,仍旧采用简单的声波传播模型,对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理解有限。

    也缺少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对声波传播影响的深入研究。

    再比如,依赖滤波器和放大器,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过于简单,难以有效分离目标信号和环境噪音。

    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但想要去一一攻克,没个三四年的功夫,很难看到希望。

    然而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uohongniandai0kaijudaxueyanjiang/read/97/50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