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一亮,总归是条法子,已经比直接遣返好了太多。
“她叫余英,小名英子,从天水上的车,今年17……今年18岁!”见方圆答应下来,陈大姐赶紧将这位姑娘的姓名、年龄说了出来,既然是给她说亲,总得有点基本信息。
至于年龄嘛,陈大姐谎报了,《婚姻法》规定女满18周岁才能登记,既然是帮着余英解决问题,这点必须考虑到位,不能先过着不扯证。
“行,我这就去问问。”方圆答应下来,根本没在意年龄,为了结婚谎报个一两岁太正常了。
至于这位女同志是否同意在本地找婆家,方圆连问都没问,都这个节骨眼上了,什么妇女意愿都要往后靠一靠。
说干就干,方圆掉头出了工会办公室,骑上自行车就直接去了农场。
自打四九城市局被允许协办农场以后,方圆就去劳动过,跟那边的生产队长认识。
方圆没打算通过市局或者部里来解决将这事,先不说市局同不同意,一旦上面知道了,简单的问题反而复杂化了。
直接跟生产队对接就少了这方面的麻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方圆在做媒这件事上明显没有经验。
把余英的身份、境况一说,生产队队长一脸为难:“方领导,您做的媒肯定是靠谱的,不过这事还真有点难处,我们生产队是有单身的小伙子,但这姑娘的条件……恐怕人家看不上啊。”
“怎么?你们生产队的门槛这么高?”方圆也不恼,掏出烟来给生产队队长散了颗烟。
“方领导,我不跟您见外,跟您交个实底儿。这几年找对象虽然看重成分,但无论男青年,还是女青年,都倾向于找成分好的里面日子过的比较好的。甭管是平时过日子,还是以后有困难,都有亲家能搭把手。”生产队队长说的很直接,也很坦诚。
成分是农村找对象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也是一条硬杠杠。
生产队队长生怕方圆不信,点上烟吸上一口,继续说道:
“方领导,农村不比城里,有些成分好,但家庭生活困难的男青年确实很难找到对象。
即便家里困难,男方父母也不希望儿子打光棍,大多数要么给钱,要么给东西,托媒婆给儿子找个媳妇。
媒婆那张嘴啊,能把活人说死,也能把死人说活。
但女方也不傻,人家也不全信媒婆的话,大多数都会私下打听打听。
父母不方便出面,家里的哥哥、姐姐、嫂子、姐夫都会特意路过一下男方所在的生产队,塞盒烟或者两个鸡蛋,跟男方邻居打听男方到底怎么个情况,与媒婆说的是不是一样。
要是有人说男方老实本分,这桩亲就算结成了。
一旦有人说男方家里穷、吃救济粮,这桩亲就算黄了。
换成女青年找婆家,是一样的道理。
成分差的女青年,倒是能找个成分好、家里穷一点的婆家。
可您说的这种情况……女方不光要啥没啥,受了灾,人再瘦一点,想要孩子都得养个两三年,实在是不好找啊。”
“这样啊,那这边就没有成分不好的男青年,或者是实在找不上对象的男青年?能讨上媳妇,总比打光棍强吧?”方圆并不死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