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重点中学,放普通学校可没春游这档子事,咱不能给凤珍丢了份。”唐植桐懂母亲的意思,但凤珍在一旁侧耳听着没吭声,知道她那是乐意,就捎带上自己跟母亲乐呵呵的解释道。
听儿子这么说,张桂芳才不吱声了。
张桂芳不吭声,但唐植桐没有就这么拉倒,而是趁机又提了个要求:“妈,星期六的时候您蒸几根香肠吧,星期天给她俩带着添个菜,我正好也很久没吃了,有点馋肉。”
自家的香肠还是唐文邦给寄过来的那些,被老鼠糟蹋了几支后,剩下的被张桂芳收了起来,唐植桐也不知道藏在了哪儿。
“嗯。”张桂芳看穿了儿子的盘算,但还是点头答应下来。
晚上睡觉前,唐植桐把厢房的炉子给捯饬了一遍。
天热以后,虽然正屋的炉子挪到了屋外,烟筒也收了起来,但厢房里的没动,因为张桂芳就没打算用儿子发明的这个炉子。
唐植桐的想法也简单,也就趁着眼下还不算太热,能在屋子里用用,等夏天真正来临后,这炉子肯定是要闲置的,到时候就吃不到自己做的火烧了。
第二天,4月22日,星期五。
上午的大课间,罗志平从办公室拿回来一沓信,并将其中一封转交给唐植桐:“唐老师,你这朋友够多的,又是供电局,又是公安口的。”
“嗐,都是工作,指不定又有什么事得干呢。”唐植桐接过来扫了一眼,看笔迹就知道是张新平寄过来的。
无论是什么时候,偷看别人的信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事,罗志平好歹也是个大学生,自然知道这一点,至于是不是工作,还不是全凭唐植桐一张嘴?
唐植桐拆开信,快速过了一遍,确实是有事干,但不是工作,而是搬家。
这年头没有搬家公司,大多数搬家都是找亲戚朋友帮忙,顶多再雇上两个力本,拉上两辆板车,一趟下来基本就完事了。
也就是眼下各家各户居住面积小,家当有限,否则搬家还真没这么容易。
虽然是被拉着当苦力,但唐植桐没有一点不情愿,这才是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嘛。
既然是朋友,又是兼顾着温锅暖灶,唐植桐就开始琢摸着到时候带点什么合适。
想了半天,唐植桐愣是没想起四九城有什么温锅暖灶的习俗,只能盘算着回去请教一下母亲,好歹她也是老四九城人。
下午的时候,唐植桐又去了一趟科研班,不仅保温箱已经做出了雏形,就连各个组都开始在纸面上畅想起各种战舰的想象图。
甚至有同学借了相关书籍,在那研究雷达的工作原理。
在被问及风扇什么时候能定型的时候,唐植桐只能苦笑着说“快了”,实际上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都三天了,丁辉那边愣是一点信儿都没有,等的让人揪心。
下午放学,唐植桐依旧绕道南池子大街,但今晚没有再吃槐花饼。
再好吃的东西,连着吃也会吃腻,更何况这玩意撑肚子却不顶饱。
回到家后,唐植桐先忙活着和面,一边和面一边跟母亲打听着温锅烧灶的习俗。
“没听说有什么讲究。”张桂芳顿了顿,补充道:“倒是女儿出嫁后,娘家人有去温锅的习俗,要送筛面的箩、量米的升,还有年糕、面鱼馒头,说什么生活能蒸蒸日上、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