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上市、原本主营水泥的公司,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成功转型为影视公司,最后卖给了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成为了后来的阿里影业。
再后来,他又创立了欢喜传媒,网罗了宁浩、徐峥、陈可辛等一众大导,风光无两。
此外,董坪还曾一度差点拿下琼州旅游卫视的经营权,虽然后来未能成功,但也足见其能量和野心。
这是个极其精明的投机客,嗅觉灵敏,总能站在风口上。
“另一家是京城华宜兄弟广告有限公司。”
韩三坪继续说道:“这家是兄弟俩搞的,王忠军和王忠垒,背后的靠山是……
这兄弟俩起步是靠做广告积累的第一桶金,在广告界做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钱。这几年开始涉足影视,投资拍过几部电视剧,比如《心理诊所》,势头挺猛。”
华宜兄弟,这就更不用说了。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未来的近二十年里,它都将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里无可争议的巨头之一,造星能力、商业片运作模式都曾引领风潮。
“他们三家联手,”韩三坪总结道:“捧的导演,是冯晓刚。项目已经立项,也是一部瞄准年底贺岁档的喜剧片。剧本大纲据说已经过了,正在加紧筹备。”
冯晓刚……
王盛听到这个名字,并没有感到太多意外。
历史的惯性确实强大。
他没有去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那些原本属于冯晓刚的贺岁片代表作,那么这些项目,或者说类似定位的项目,自然会因为市场需求和导演本身特质而出现,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或许换了投资方而已。
冯晓刚的底子在那里,他对京味幽默、市井生活的把握,以及经过几年电视电影磨练出来的对普通观众口味的洞察,自然会吸引到想要在影视行业掘金的资本。
董坪和华谊兄弟的出现,不过是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97年底那个《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试行办法》……”韩三坪提醒了一句。
“我知道,韩叔。”
王盛语气平静的接口道:“打破了制片权的垄断,给了民营资本独立制片的资格。门槛低了,水自然就活了。”
对于有竞争对手出现,王盛内心并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这是必然。
前两年市场还不够热,机制也不够成熟,他和北影厂(现在的中影集团北影系)算是抢占了先机,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今年,进口片一停,扶持国产片的大旗被韩三坪和他亲手竖了起来,政策和资源都在向这个领域倾斜,市场热度肉眼可见地攀升。
有董坪、王家兄弟这样嗅觉敏锐、手握资本的“野蛮人”想进来分一杯羹,再正常不过。
只是没想到,他们第一个找上的,就是蛰伏已久的冯晓刚,而且直接瞄准了最具象征意义和商业价值的贺岁档。
这既是挑战,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王盛开拓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充满潜力的。
“来者不善啊。”韩三坪在电话那头轻轻吐了口气:“董坪搞资本是一把好手,华谊兄弟在广告营销和地面推广上颇有根基,郑小龙的艺术中心是紫禁城影业的股东,在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