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新作”等关键词吸引来的普通观众。
京城,北影厂生活区,王盛家中。
王盛的父母王保国和张秀兰,早早地就守在了电视机前。
“开始了开始了!”当片头音乐响起,张秀兰激动地拍了拍王保国的胳膊。
王保国虽然表面上维持着一家之主的沉稳,但微微前倾的身体和专注的眼神,也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魔都,一栋老式洋房里。
朱泳德难得准时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后,也鬼使神差地让家人将电视调到了泱视电影频道。
他想看看,那个让他心情复杂的年轻人王盛,这次又搞出了什么名堂。
是延续《30天》、《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还是在这种主旋律题材上会水土不服?
湘西,某个刚刚通了有线电视不久的小镇。
《那山那人那狗》的成功,让导演霍健起在此声名鹊起。
邻里乡亲听说他参与执行导演的新片在泱视播出,也都聚到了镇上唯一的大彩电前。
宾馆房间里,范小胖屏息凝神。
电视屏幕上,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熟悉的明星脸,画面一开始就是1949年秋天,北平城那种百废待兴却又暗流涌动的独特氛围。
黑白的史料镜头与精心搭景还原的彩色画面交织,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
镜头聚焦在一个叫林恒的工程师身上,他戴着眼镜,穿着不合时宜的旧长衫,性格执拗,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的严谨。
当他接到为开国大典设计制作自动升旗装置的任务时,那种既感责任重大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压力,透过屏幕传递出来。
寻找适合的金属材料阻断球、解决广场供电不稳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服并团结一群背景各异的工匠……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接踵而至。
影片的节奏并不快,但叙事沉稳,细节扎实,将宏大历史事件背后,那些微小个体所付出的艰辛、智慧与赤诚,刻画得丝丝入扣。
范小胖看着看着,忘记了疲惫,也忘记了床头上那堆令人头疼的复习资料。
她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学导演的,但作为演员,她能感受到这部片子的“讲究”。
画面的质感、光影的运用、演员表演的克制与内敛,都透着一股不同于一般电视电影的“电影感”。
尤其是几个关键场景,比如林恒在深夜的工棚里,对着图纸和简陋材料苦思冥想,额头上渗出的细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比如那群临时聚集起来的工匠,为了调试一个部件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成功后露出憨厚而满足的笑容……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力量。
“原来主旋律还能这么拍……”范小胖心里暗暗惊叹。
没有空喊口号,没有刻意煽情,就是用真实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去打动人。
当影片进行到高潮部分,开国大典前夜,升旗装置突发故障,林恒和同伴们在最后关头争分夺秒地排查、抢修,紧张得让人手心冒汗。
当黎明来临,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顺利冉冉升起,镜头扫过天安门前欢腾的人群,也扫过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