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问题很尖锐,直指“个人奋斗论”的局限性。
王盛似乎早有准备,他轻轻摇头:“不,崔老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读。词典和金融知识,是陈建国这个“特定人物”拥有的特定武器。他曾经是技术骨干,有点文化底子,这是他的个人背景。
电影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典’。可能是你熟练的车工技术,可能是你做一手好菜的本事,可能是你吃苦耐劳的品格,甚至只是你诚信可靠的口碑。
在困境中,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并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那本‘词典’,在那个基础上,去寻找生机。”
他语气诚恳地说:“电影无法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提供解决方案,那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
电影能做也该做的,是展现人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是传递一种不屈服的力量。
如果观众能从陈建国身上,感受到一点点这种力量,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分坚持,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就达到了。”
“所以您并不认同电影美化了现实,或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小崔追问。
“我认为电影是‘提炼’了现实,而不是‘美化’。”
王盛纠正道:“我们把很多下岗工人身上可能分散存在的坚韧、智慧集中到了陈建国身上,是为了戏剧效果,也是为了更强烈地传递那种精神。
我们呈现了痛苦,也没有回避卖血、住澡堂这样的残酷细节。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陈建国只是融入了人海,未来依旧未知。
这怎么能说是美化呢?这恰恰说明,个体的奋斗需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前路依然漫长。”
小崔若有所思,然后转向观众:“听了王导的解释,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一位中年男观众接过话筒,情绪有些激动:“王导,谢谢您拍了这部电影!我就是从东北下岗来的京城,电影里很多情节我看着都掉眼泪。有人说这是毒药,我不同意!它让我觉得,我还能拼,为了孩子,我也得拼下去!”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性则提问:“王导,您好。我是一名记者。我想问,您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把握尺度?是应该更多地给予希望,还是应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
王盛看向她,认真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深刻的揭露与温暖的希望并不矛盾。
只揭露不给予希望,是冷酷的;只给希望而不触及真实,是虚浮的。《当幸福来敲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们展现了伤痕,但更想传递的是疗愈的可能,是人性中不灭的光辉。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我们努力去做了。”
问答环节气氛热烈,王盛的回答既有情感温度,又不乏理性思考,时而幽默,时而恳切,逐渐赢得了更多观众的理解和掌声。
节目最后,小崔总结道:“感谢王盛导演今天来到《实话实说》,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创作背后的思考。
电影是现实的镜像,也是理想的微光。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当幸福来敲门》确实敲开了很多人的心门,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本身,或许就是电影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日早上,《实话实说》特别节目“电影与现实:《当幸福来敲门》的戏里戏外”如期播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