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中关于职业操守(“邮路就是命令”)、家族责任(子承父业)以及时代变迁下传统生活方式面临的冲击,都引发了他们的深深共鸣。
上映首个周末,《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数据出炉,让松竹映画的高层松了一口气,随即转为狂喜。
东京、大阪等核心城市的多家影院出现了排队购票的景象。
首周末三日,仅凭一百五十余块银幕,影片便斩获了超过一亿八千万日元的票房,场均上座率高达七成以上,黄金时段场次几乎满座!
这个成绩,不仅轻松打破了华语艺术片在日的开画纪录,甚至超过了不少中等成本的日本本土剧情片。
紧随票房捷报而来的,是更凶猛的口碑浪潮。
“看完电影,忍不住给远在老家的父亲打了电话。”——观众观影后的留言
“想起了已故的祖父,他也是个沉默寡言却用行动表达爱的人。”——观众观影后的留言。
“中国的风景太美了,想去旅行。”——年轻女性观众的普遍反应。
“电影里的狗演得太好了!通人性!”——爱狗人士的焦点。
口口相传的力量是巨大的。
进入第二周,观影热潮不仅没有减退,反而从几大核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
松竹映画趁热打铁,迅速增加了在札幌、仙台、广岛、神户等地的排片银幕,总规模突破了两百五十块。
报纸的社会版块开始出现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现象”的讨论,分析这部中国电影为何能如此打动日本人心。电视的综艺节目甚至借用了电影中“父子同行”的概念,制作了相关的访谈环节。
唱片公司也嗅到商机,找到松竹,希望能发行电影原声碟——片中那悠扬恬静、充满民族风味的配乐,也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亮点之一。
到了十一月底,《那山那人那狗》已然成为日本社会一个小小的文化热点。
书店里,温瑞安的原著日文版被摆在了显眼位置(尽管电影与关系不大,但出版商敏锐地抓住了热点)。
旅游杂志开始策划“寻找电影中的中国秘境”专题。
……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底的一天,傍晚七点多。
京城,北影厂生活区,王盛家所在的单元楼。
客厅里飘散着家常菜的香气,张秀兰刚炒好最后一个青菜,王盛已经摆好了碗筷。
家里的那台二十一寸彩色电视机开着,音量调得不大不小,正在播放泱视一套晚七点的黄金档节目。
这是王保国雷打不动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国家大事。
王盛一边帮着盛饭,一边听着电视里主播字正腔圆地播报着新闻。
电视里隐约传出“首次访日”、“《那山那人那狗》风靡日本”、“……”
电视画面适时地插入了《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影院上映的短暂镜头:排队等候入场的日本观众、张贴着巨幅海报的影院门口、以及影片中湘西山水和父子同行的一个快速剪辑片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