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 平定辽东 (4/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四 ↓

遭受战乱,境内受到严重破坏。刘仁轨既为百济都督,厉行职责,遂下令对死于战火者进行掩埋祭奠,治疗战争创作;继而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又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鼓励农业生产。部下将士守军,则与民众一起垦种土地,积草屯粮,筹划来年平定高句丽时,以为军需。

刘仁轨上奏,要求朝廷慰赏出征将士,并建议任用百济王子扶余隆,安抚民众。

高宗览奏嘉纳,授任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又破格提拔刘仁轨六级官阶,命为方州刺史,并在长安赏以住宅,赐其家属。并赐御印玺书,予以表彰。

又命刘仁愿为卑列道总管,诏命率新兵渡海前往百济,使代旧屯之兵。

临行之时,高宗复嘱刘仁愿:刘仁轨久在海外,甚是劳苦,朕心不忍。卿此去百济,除将新兵更替旧兵,必与仁轨俱还故国,以慰朕思。

刘仁愿领诺,率军到至百济,向刘仁轨宣布天子诏命,请其与己一同还国。

刘仁轨答道:此事不可。天子巡狩方岳,又经略高丽,皆须动用大军。今方值百济农忙之时,我旧部皆习屯田技术,新兵皆不能为。而若故吏与旧兵悉被新兵替代,新至者未习本地风俗,亦不通本地语言,必至误会丛生,无以相处。且若我二人皆返天朝,此处万一蛮夷生变,谁与捍之?不如且留旧兵,毕获农事,然后分批等级遣还。仁轨当留,未可去也。

刘仁愿不听其论,说道:吾但知奉诏,必与公同回方可。

刘仁轨道:不然。苟利国家,知无不为,臣之节也。公且自回,我来奏请天子。

因上表说明理由,请求留屯。天子下诏许可,命将新兵与旧镇兵分次交代,除授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命招辑余众。其弟扶余勇者逃走倭国,姑且置之不问。

于是秋收已毕,刘仁轨浮海西还。

镜头转换,按下百济灭亡,高句丽大败,补说新罗之事。

画外音:新罗自公元前57年立国,公元935年归附于新兴高丽,其国灭除,共延国祚992年。其母体为辰韩,首都位于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新罗”一词出现于公元307年,实际最早出现于公元414年《好太王碑》中。至公元503年,智证王以“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意,正式确定国名汉字标记为“新罗”。

据中国《三国志》载,公元3世纪,辰韩分为十二国,其中斯卢国被谓是新罗前身。

斯卢国以今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庆州为中心,由六村组成,分别是杨山村(及梁)、高墟村(沙梁)、珍支村(本彼)、大树村(渐梁)、加利村(汉祗)、高耶村(习比)。

初有名朴赫居者,于公元前57年被六村推戴为王,国号徐那伐,是为新罗立国之始。此后直至公元4世纪,斯卢国长期停留在部落联盟酋邦形态,由朴、昔、金三个氏族轮流出任酋长,称为居西干、次次雄或尼师今。

马韩、弁韩、中原、高句丽、倭国等移民陆续迁入,斯卢国也逐渐扩张,统一辰韩诸部,并取代“辰韩”之名,冠以“新罗”之称。

公元4世纪后期,金奈勿为酋长,称“麻立干”,并确立金氏世袭政权体制,正式由部落联盟过渡至国家政权,史谓奈勿麻立干。

4世纪末,新罗遭受倭国侵略,向高句丽求救,高句丽好太王发兵五万援救,驱逐倭人。及至高句丽迁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罗又同百济结盟,以对抗高句丽南侵。

经过长期蓄势待发,进入6世纪后,新罗终于迎来首个兴盛时期。

公元503年,智证麻立干即位,正式定国号为“新罗”,废弃之前所混用斯卢、斯罗、徐罗伐等名称,同时依照汉语称“王”,取代新罗固有名号“麻立干”。

此时新罗不再是一个微不足道部落,已经发展成为朝鲜半岛上一支重要力量。

智证王之后,进入法兴王时期,效法中国政权,颁布律令,制定百官公服,并于公元536年建年号为“建元”,确立17等官阶制,初步构建起中央集权体制。

法兴王还采用佛教作为新罗国教,至中国南北朝末期,建立花郎制度,用于培养贵族、确保兵源,奠定其国力强盛基础。

公元550年,新罗联合百济攻击高句丽,翌年取得汉江上游,继而夺取整个汉江流域。百济圣王亲征新罗,败亡于管山城,其后新罗真兴王挥师北上,占领高句丽东南沿海大片土地,最远扩张到今朝鲜咸镜南道盖马高原。

真兴王巡视自己新拓疆域,并在今昌宁郡、北汉山、黄草岭、磨云岭四地勒石留念,诉其称雄三国霸业。

新罗虽然一度称雄三国,但好景不长,高句丽、百济迅速反扑,新罗所拓土地在7世纪以后逐渐丧失。

善德女王时期,百济攻占新罗西部四十余城,进而夺取大耶城(今韩国陕川郡),打开洛东江流域门户,并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uaxiazhenxiangji/read/86/3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