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3/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四 ↓

出发之日,天上细雨蒙蒙。唐三藏冒雨启程,麴文泰带举国文武及妃嫔送行。麴文泰抱持玄奘痛哭,玄奘亦哭,王公大臣无不流涕。

高昌王率群臣直送出三十里,临别时泣道:御弟此去,一路保重;前途间关数万里,不知此生能否再得相见!

唐僧慰道:陛下放心,弟三五年后就回。陛下命我在高昌国弘法三年,弟岂敢违约!

然后执手相别,一行人马向西而去,消失在茫茫戈壁。

然而二人皆未想到,此一别兄弟二人便成永诀。当玄奘取得真经,踏上归途之时,高昌国已灭亡三年,世间亦再无皇兄麴文泰。

画外音:唐僧西行取经,实乃前无古人之盛事。因始自长安,终于王舍新城,跋涉五万余里。自离高昌,经屈支(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塔什干)、飒秣建国(撒马尔罕城)、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复由此南下,经缚喝国(阿富汗巴尔赫)、揭职国(阿富汗加兹)、大雪山、梵衍那国(巴米扬)、犍双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乌伏那国(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镜头转换,迦湿弥罗国内。

玄奘西行至此,便先师从僧胜,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复与毗戌陀僧诃、僧苏伽蜜多罗、婆苏蜜多罗、苏利耶提婆、辰那罗多等讨论佛学。

二年之后,玄奘又到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师从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又到至那仆底国(印度北部,下同),师从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又到阇烂达罗国,师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毗婆沙》;又到窣禄勤那国,师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又到秣底补罗国,师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又到曲女城,师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贞观五年,抵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钵伐多国,访师参学,前后十年之久。

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经论,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

两年之后,玄奘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

在那烂陀寺,唐僧同时参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又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其优渥礼遇。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外道二千人参加。

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者。

于是玄奘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之无遮大会,历时七十五天。

无遮大会之后,玄奘动身回归祖国,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

唐僧回至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接见,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完备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且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因明论在中国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亲作经序。十月,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法师,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uaxiazhenxiangji/read/86/3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