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学兵期望的员工政策来说,太残忍。
但要想和富士康竞争,就必须同样不近人情。
这年头富士康的产线几乎都在大陆,有四五十万员工,这么大的员工规模,很难保证不出事。
这个舆论压力,郭台铭承受得起,大陆企业可承受不起,像华为,他去谈判的时候刚走了一个员工,好像还是因为本身有基础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了,但就是因为华为总加班,下面口诛笔伐,闹得老任都住院了。
“这种工厂,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必须有人干,以中国的劳工需求,富士康不干,也有人会干起来,但我们没有必要去干,包袱太大了,纠纷太多,对企业形象是个巨大压力。”
“收入也很低,一台机器才挣几十块,2%-3%的净利润,全靠人去填规模。”
“我让老齐大量招人,就是为了缓解生产压力,把大家的工作压力减轻一些,另外把生产能力拉起来,把控质量,但只限于管好自己的生产,至于说给他找订单,只是为了弥补一些时间上的空闲产能,没有自己订单的时候,就低价帮别人生产,够把工人和机器养起来就行。”
陈学兵慢悠悠解释道。
“哦呵呵,那老齐可要失望了。”卢韦冰笑道。
“他一个厂长,失望什么?是你失望吧?”陈学兵似笑非笑:“别贪大,对我们没好处,我们注定会有很多员工,但大部分在研发、销售、品控,下游供应链和生产线要给大家留口饭吃,甚至要通过让利换来高标准,奇点要成为领导型的企业。”
“明白。”
定期跟董事长的有效沟通,卢韦冰心里的方向越来越清晰,也学到了很多格局。
任颖也在细听,发现陈学兵话说完了,递上了手里的资料。
“这是郭台铭近年的一些公开讲话摘要和富士康的发展简史,他知道你今天回来,刚才打了电话过来,要安排和他见面吗?”
每当有重要人物的见面,任颖都会收集一些对方的资料给陈学兵。
陈学兵拿过来随意翻看了一下。
——“媒体应为企业发展让路。”
——“政治归政治,生意归生意。”
剩下的,都是攻讦一些竞争对手,比亚迪,伟创力之类。
还不算很狂。
比起后世的猖狂论调,现在还算很收敛。
当然,即使是那些话,也没必要去在意。
这人纯粹就是个演员。
对大陆的依赖期闷声发财,膨胀起来了就开始言论冒进,美国一招手,他就配合转移产业链去印度和美国,结果发现要赔钱,他还能舔着脸回大陆。
下限滑不留手。
所以陈学兵出手就是重锤,让他知道己方办事更没有下限,且凭着奥运的事,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政策保护。
现在,应该是老实了。
不过陈学兵还有更重要的事。
“不安排,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