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将这些丝线,送到另一个织布厂房中,编织成棉布。
“这些女工,都是咱们六镇将士的家属。”
身旁的河西商行总掌柜李东昆,指着正在换纱锭的妇人介绍说道:“闲暇时候来这儿赚些钱,贴补家用,也能给娃扯块新布做衣裳。”
李骁点点头,目光落在纺纱机上。
这是他亲自改良的机器,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珍妮纺纱机。
从前,一个巧手妇人只能纺出一条匀净的丝线;如今有了改良的纺纱机,便能同时纺出八条丝线。
纺纱效率足足提高了八倍。
这还只是初级版本。
等日后继续改进,还能做出同时纺出十六条、甚至是八十条丝线的机子。
总之,纺织业已经初步成为了北疆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个厂房是新建的,像这样的厂房,还有五个。”李东昆继续说道。
“咱们的棉布放在市面上,从来都是供不应求。”
“按大都护您的命令,一直优先满足北疆内部所需,可需求量实在太大了。”
“属下想着继续扩建厂房,让北疆的每一个军民都能穿上棉衣。”
北疆苦寒,即便是盛夏也带着凉意,寒冬更是能冻裂石头,对棉布、棉衣的需求向来旺盛。
除了保证六镇将士的棉甲供应,家属和新迁来的百姓也急需御寒衣物。
河西纺织行的机子日夜不停,女工们轮班赶工,依旧供不应求,机子早就不够用了。
李骁望着厂房里忙碌的身影,微微点头说道:“河西商行的事情,三叔你看着办就好了。”
“你办事,我信得过。”
“不过,扩建之后的厂房,可以从新移民里挑选女工,给他们一条养家糊口的路子。”
作为北疆的发家之地,老金州人向来殷实。
六镇的中高层将领多是老金州出身,家中牛羊成群、田亩连片,还有征战掠夺来的财宝。
可新移民却是一无所有,急需工作岗位。
虽然大都护府会借给他们牛羊、鼓励垦荒,还许诺十年免租税,但头两年的生活依旧艰难。
好在纺织行、军械行、造纸厂、陶瓷厂、砖瓦厂、玻璃厂、河西商队处处都缺人手,有的是谋生机会。
李骁将这三万户百姓迁来金州,本就不是只为了种地放牧,主要是为了填补金州劳动力缺口。
“属下晓得。”李东昆重重点头说道。
“会优先挑选那些家中无业、且负担大的女子入行。”
他早就不是那个混子了,很是清楚河西商行对北疆来说意味着什么。
能赚多少钱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调节经济,解决一些大都护府顾及不到的问题。
就例如,北疆八州百姓所需要的粮食、物资等等,很多都是通过河西商行的售卖得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