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讲堂风波起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基础知识讲过之后,胡山长话锋一转,直接抛出了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而这个问题王明远其实最近刚亲身经历过:“上月黄河凌汛成灾,百姓流离,若你为地方亲民之官,当如何应对此等巨灾?有何策可应对?”

    这个问题一出,堂下不少学子都露出了凝神思索的表情。

    胡山长的讲学方式果然不同,并非一味灌输,而是注重引导和考校。

    胡山长随手点了一个前排的秀才学子,“你且说说看。”

    被点到的学子慌忙起身,显得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开仓放粮、安抚流民”之类的套话,内容空洞,并无新意。

    胡山长微微蹙眉,未予置评,示意他坐下,又连续点了另外几名秀才起身回答。

    这些秀才的回答大多类似,要么是引经据典,空谈仁政,要么是泛泛而谈救灾步骤。虽言之有理,却总觉隔靴搔痒,缺乏具体可行的细则,更未能深入剖析灾情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积弊与人祸。

    接着,胡山长将目光投向了举人学子所在的区域,“李华容,你来说说。”

    他点了一位坐在王明远不远处、年纪约莫二十七八岁的举人。

    这位李举人显然沉稳许多,起身后不慌不忙,先是对凌汛成因做了简要分析,然后从灾前预警,如加固堤防、提前疏散;灾中赈济,如设粥棚、派医官;灾后重建,如减免赋税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隐约提到了地方官吏可能存在的贪墨舞弊问题,认为需加强监察。

    他的论述条理清晰,见解也明显比之前的秀才们深刻不少,引得周围不少秀才投来钦佩的目光。

    王明远也在心中暗暗点头,这位李举人确有几分真才实学,看来嵩阳书院举人层次的学子,水平还是不差的。

    他正暗自将李举人的观点与自己心中的想法相互印证时,讲台上的胡山长却忽然将目光转向了他这边。

    胡山长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考量意味,清晰地传遍了整个课舍:“老夫听闻,今日堂中,来了一位岳麓书院的高足,更是去岁秦陕乡试的解元公,还是周时雍周老大人的弟子。王明远王相公,可否起身,让我等也听听你的高见?”

    话音落下,整个讲堂“嗡”的一声,所有目光瞬间齐刷刷地开始搜寻。

    很快,随着一些已知道他身份之人的指点,那目光便聚焦到了王明远身上!

    然后,惊讶、好奇、审视、质疑、期待……种种目光交织而来。

    “岳麓书院的?周老太傅的弟子?真的假的?”

    “秦陕的解元?秦陕那边文风似乎……他能行吗?”

    “这么年轻?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吧?能有什么深刻见解?别是徒有虚名……”

    低语声纷纷响起,毫不掩饰他们的怀疑和好奇。

    那刚才发言的青年举人更是微微挑眉,看向王明远的目光带上了几分较劲的意味。

    王明远瞬间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

    他明白,胡山长这一句介绍,看似抬举,实则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刻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岳麓书院的颜面,周老太傅的颜面,甚至某种程度上,也关乎秦陕士子的声誉。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mentuhuzhizidekejurichang/read/97/25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