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插一脚的大清王国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区的防御纵深是大大有利的。

    渤海国上下还一度动摇过,寻摸着是不是掉头南下,将喀尔喀蒙古从大秦手里肢结出来,使其成为渤海国的缓冲区。

    可齐国人指令,他们又不敢拒绝,需要按照既定计划,实施所谓的“世界岛计划”,攻略西西伯利亚,阻挡俄罗斯继续东进的步伐。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也为了更好地扶持(控制)渤海国,齐国允诺将在未来十年里为其修筑一条横贯国土东西两端的岭北大铁路,使渤海国内陆地区丰富的资源得以输往沿海港口,继而出口至北明和齐国。

    说实话,在见识了北明的镇州铁路的便捷性后,东丹和渤海两国均眼热不已,都竭力促请齐国为他们也修筑一条国内铁路,用于改善地方交通。

    而齐国恰好国内资本过剩,正在满世界寻找投资机会,渤海、东丹两国虽然表面上穷的一批,但其境内资源却是异常丰富,若是能修一条通往内陆腹地的铁路,那些沉睡中的矿产资源不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继而变现成钱。

    另外,渤海、东丹两国在经济和军事上上几乎全面依附齐国和北明,在投资安全系数上那绝对是极高的维度,不虞任何政治风险,大不了投资回报期稍稍长一点而已。

    更重要一点,这铁路一修,齐国不仅可以将自身影响力辐射到中亚腹地,甚至还能将商业触角延伸过去,进而扩大齐国商品的销售渠道。

    有鉴于此,齐国人特意为渤海国制定了宏大的西进计划,让他们趁着俄罗斯人尚未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太强实力的情况下,先打过去,尽力将触角伸到中亚边缘。

    不过,渤海国虽然精力全都放在西边,但眼角余光却也盯着喀尔喀蒙古的方向。

    因为不堪大秦“残暴”统治,喀尔喀诸部群起造反,再加上大清王国从中搅和,可以预见,整个喀尔喀蒙古地区必然会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混战,造成无数汉人移民和蒙古牧民流离失所,沦为战争难民。

    这对于同样缺乏人口的渤海国而言,将是一个吸纳移民的绝佳机会。

    为此,渤海国除了给大清王国提供部分军械物资,任其在喀尔喀搞事外,还在临近喀尔喀蒙古的南部控制区内设置了若干移民安置点,准备接纳逃避战火的难民。

    七月中旬,在喀尔喀蒙古骑兵的围攻下,除定边城(今外蒙科布多市)外,靖远城(今外蒙乌里雅苏台市)、遂宁城(今外蒙乌兰巴托)、抚北城(今外蒙西乌尔特市)等大秦所控制的数座重要军事据点皆被攻破,漠北都护府都督胥文春及以下数千军民尽数被俘,整个喀尔喀蒙古局势为之一变。

    七月下旬,大清王国派出三千八旗骑兵进入巴彦地区,协同乌兰部两千余蒙古骑兵再攻定边城。

    不料,漠西都护府都督彭丰年竟已携千余军民撤离科布多,暂时退往乌梁海左翼承化城(今新疆阿尔泰市)。

    八月初,大清王国和硕雍郡王胤禛率使团来到库伦(遂宁城被攻破后,喀尔喀诸部王公将其名称重新变更为库伦,即乌兰巴托市),向诸多蒙古王公、台吉再谈满蒙一体,建议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大秦的进攻。

    不过,此举遭到车臣汗额尔德尼、札萨克图汗赫巴特尔等部分王公的反对,认为喀尔喀不该跟清国绑在一起,从而遭致大秦的疯狂进攻。

    当年,就是清国从中原地区一路败逃至漠南,随后又退到漠北,才将汉人给一步一步地招引过来,从而才使得整个喀尔喀蒙古遭到大秦的沉重打击,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中原王朝。

    此次喀尔喀诸部起兵反秦,并不是要跟大秦来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只是想籍此摆脱汉人势力的渗透和控制。只要大秦不再干涉我们蒙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fengzaiqizhidiguoshidai/read/97/4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