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荒政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被大量引入周边的水库和堰塘,已降低至最低点。

    所以,当东北地区发生多日暴雨天气后,便导致广陵河(今澳洲罗斯河)、小苍河(今澳洲布莱克河)、三湾河(今澳洲赫伯特河)、曲江(今澳洲巴伦河)等众多河流全面泛滥,形成汹涌的洪水。

    此次洪水灾害波及威海、广陵、上谷(今澳洲鲍恩市)、云阳(今澳洲麦凯市)四个府十五县,淹没农田三十六万亩,冲毁房屋三千多栋,受灾百姓超过二十万。

    内阁政府为此下拨特别救灾资金三百五十万元,副总理大臣亲赴灾区主持救灾工作,当地驻军和宪兵也受命参与抢险救灾,竭力避免洪灾造成大规模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皇室基金资助的同济会、救济社等福利机构也采购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和日用品,第一时间发往洪灾最为严重的府县。

    为了彰显皇家恩典,以示亲民爱民,皇后更是乘坐火车,亲临东北灾区,实地慰问安抚受灾百姓。

    尽管这场暴雨洪灾来的迅猛而突然,波及范围也比较大,受灾百姓人数更是超过二十万,但以齐国对地方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度和迅速的响应速度,再加上充裕的财政救灾资金,使得灾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道灾难。

    无数的救灾物资和生活用品通过铁路非常及时地运到了灾区,海军和陆军出动兵力总计五千余,配合地方政府数万名志愿人员,不仅及时转移大量受灾百姓,而且还封堵数十处被洪水冲垮的堤坝,避免了更大范围的洪水泛滥。

    若是大陆秦国或者欧洲各国的政府和官员见了,定然会为齐国这般卓有成效的救灾行动挑起大拇指,暗赞一声好。

    要知道,在秦国境内,若是发生各种灾情,需要地方先逐级上报皇帝,朝廷派人去勘灾,并且灾情还需够六分灾以上、最后皇帝批复才能进行后面的赈灾行动。

    以神州大陆之幅员辽阔,这些流程跑一圈下来,大多灾民都早已陷入绝境,要么衣食无着饿死街头,要么背井离乡,逃往外地就食。

    甚至,在一些灾情极为严重的地区,因为未得诏令,很多官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数灾民活活饿死,也不敢私自赈济。

    即使朝廷召命下来,允许赈济灾民,但囿于窘迫的财政,赈灾力度非常弱,下拨的钱粮也仅能让灾民吊着一口气,不至于饿殍遍地,继而引发饥民暴动之恶事。而灾后蠲免(豁免)钱粮税收也较少,最严重的十分灾(作物全部绝收),也仅蠲免五成左右的赋税。

    秦承明制,而明延历朝,规定勘灾分为十分,只有六分以上都没了,也就是绝收超过60%才算灾,六分以下不算灾,这个现象叫“勘不成灾”,均不予赈济,由地方自行筹钱粮赈灾。

    这导致很多接近灾赈等级,但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还须严格缴税,更别提获得任何救济,从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扩大了灾荒程度,彰显出传统农业社会灾赈制度的刻板及固有缺陷。

    比如,“大秦乾元四十六年的北方大旱”,多大点事,不就是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绝收。

    若是秦国内阁和地方政府能响应及时,动员百姓积极抗旱保墒,尽量减少灾情,同时,再从湖广、江西等粮食主要产区及时调拨大批赈济粮,以稳定当地恐慌躁动的局势。

    然后再宣布对灾情不同程度的府县蠲免(豁免)一定的钱粮税收,安抚住民心。如此这般,也不至于搞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灾荒不断扩大,使得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恶化得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大量灾民外逃,继而便宜了海外诸夏几个国家,使得他们借机大肆招揽难民运回各自地盘,充实本国人口。

    反观齐国政府,但凡地方发生灾害,不论是地方总督,还是府县主官,在“情急之势”,可在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fengzaiqizhidiguoshidai/read/97/4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