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崛起的“波斯之剑”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起帝国的高度重视,加大购买他们的军械物资,故意夸大纳迪尔的实力吧?

    俄罗斯人的数万大军都被我们击败了,高加索地区诸多小国和部族势力也都匍匐于帝国威势之下,隔壁的奥斯曼帝国也在帝国大军的威慑下--当然,也有齐国人的外交斡旋,陆续撤出了西部边境地区,曾经桀骜不驯的阿拉伯人主动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诚,诸多割据一方的总督和军阀纷纷向帝国沙阿献出他们的降表,承认中央的威权。

    在短短数年时间,帝国在驱逐阿富汗叛军后,迅速平定了帝国南边和西边广大省份和部落武装发动的割据叛乱,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重新扶立起来,避免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更为难得的是,在东征西讨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帝国军队得到了锤炼,不论是领兵的将军,还是作战的士兵,都逐渐重拾了昔日帝国的荣耀和信心。

    更别提,在帝国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齐国,引领着帝国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比的自信。

    纳迪尔,不过一个盘踞在呼罗珊和阿富汗地区的军阀割据势力,就算实力很强,但肯定也强得有限。

    难道,他还能比俄罗斯人还厉害?

    对于平定帝国内部割据势力,齐国人一般是很少参与的,最多派出一些参谋军官和技术军官,辅助帝国军队作战。

    经过齐国军事教官的一番整训,再加上装备了大量来自齐国的武器装备,帝国禁卫军和帝国新军的战斗里比那些割据自立的地方武装强出不止一头。

    一场战斗下来,往往在猛烈的火炮轰击过后,对面的军阀武装就已经阵势大乱,再由线列火枪数轮射击,敌人便溃不成军,任由己方的骑兵追亡逐北,肆意砍杀。

    是的,虽然趁着帝国内乱之际,各省总督和地方部落纷纷划地自守,割据自立,但他们拉起的武装部队仍旧是原始而又落后的旧式军队,装备的武器也多以长矛和弓箭为主,强调的是个人武勇和单兵作战能力为荣。

    一些高傲自大的军阀头子和部落首领尽管领教过火器的厉害,但他们永远都是记吃不记打,依旧会嘲笑那些装备了火器的士兵是柔弱的自动装置,只会集体射击、装弹和移动,每个人都只会跟着队伍走。

    多个世纪以来,包括波斯在内的中西亚地区传统的战斗模式也都是骑兵和弓箭手,极不情愿地缓慢接受火器,甚至将火器视为一种肮脏的发明,怯懦者的武器——这也是近百年来波斯人屡败于奥斯曼人的重要原因。

    不过,自从齐国大军登陆波斯后,以摧枯拉朽般的战斗模式击败阿富汗叛军,并很快帮着萨法维王朝收复了伊斯法罕,还撵着逃窜的阿富汗叛军一路追到了坎大哈,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让跟在后面的波斯军队惊叹不已。

    随后,帝国军队便在齐国人的手把手地指导下,择其精锐,编练新军,实施全火器化装备,并在齐国大军的保驾护航下,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实战,最终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帝国复兴的重要支柱。

    纳迪尔想来也不过是势力稍大的地方军阀,凭借着稍显精良装备和先进战法,欺负一下愚昧而又落后的阿富汗部族武装,能占得不少便宜。但要是对上“久经战阵”的帝国新军,那估计就不够看了。

    嗯,既然此人不识时务,拒绝献表归降,也不愿意将那个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解送伊斯法罕和,那没什么好说的,大军开过去,然后杀光所有的叛军,并把他们的家人全都贬为奴隶,重新恢复帝国在呼罗珊地区的统治。

    “波斯军队准备什么时候开拔?”

    战略和情报通报会开完后,文守言很快赶到齐国驻防军司令部,汇报波斯军队战备准备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fengzaiqizhidiguoshidai/read/97/4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