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医者仁心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下地走路了!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齐国的医生之所以拥有这种神奇的“剖腹”生产婴孩的手段,那纯粹是齐国为了保证妇幼婴孩的安全,提高生育水平,历数十年用了无数汉洲土著和南洋土人血淋淋的手术试验,才逐步掌握了这个方法(最早的剖腹产,记载于1762年,英国产科医生约瑟夫·林德西斯特提出,并付诸于实践,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尚未达到他所期望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齐国人不论是施以外科手术,还是开出处方拿药,似乎并不对外遮拦,对于杏李堂中坐堂郎中询问和疑惑,也是予以耐心解答。

    他们这些郎中,似乎都是从他们汉洲本土专门研究治病救人的学堂里“出师毕业”的,并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除了神奇的外科动刀技术外,掌握的很大一部分医理病情也都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精进和扩展。

    齐国的郎中们还向大秦的同行们展示了不少他们先进的医疗工具,显微镜、听诊器、温度计、人工吸血器(用于手术中吸取病人的淤血)、宫颈扩张器、手术刀、环切刀、绞勒(用来去除痔疮,切断他们的子宫肿瘤、卵巢肿瘤)……,林林总总,各种各样,让大秦的郎中大开眼界。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齐国还有几名女医师,其中不乏二十出头的漂亮女子,在腌臜血腥的救治现场,淡然自若,丝毫不怵,堪比前明女中杏林妙手谈允贤。

    当李延良带着食盒来到杏李堂来见自己的妻子时,发现曹曦刚刚将一名生了冻疮的病人截去两根脚趾,此时消了毒、洗了手,正趴在桌案上记录今日医治的病例。

    “你怎生来了?”曹曦看着一身皇家禁卫军军服的李延良手中掂着两个食盒,微笑着走到她近前,遂放下炭笔,放松地伸展了一下腰肢。

    “我想着,你是不是又没顾得上吃饭。”李延良看着妻子明亮的眼睛,还有脸上掩饰不住的内心喜悦,将手中的食盒一一打开,“午时,随殿下在城中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用了餐,觉得饭菜甚为可口,便给你带了一点过来。”

    “难得你记挂着我。”曹曦眉眼含笑,立时将桌案上的医书、纸笔收拢在一边,腾出一片空地,将食盒摆在上面。

    “今日依旧忙碌?”李延良寻了一只空碗,为妻子倒了一碗鲜美的鲫鱼汤。

    “是呀,病患者太多了。”曹曦叹了一口气,“有些人还是从左近的府县赶来的,就为了能省一点诊疗汤药费。你也瞧见了,医馆外已经排了老长的队伍。甚至到了夜间,还有患者露宿于医馆外,就为了能在次日第一时间能获得诊治。这么冷的天,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捱过去的?”

    “仅凭你们十几人,怕是每日也看不了多少患者吧。”

    “是呀。”曹曦将那碗鲫鱼汤喝下大半后,然后端着一碗米饭,就着食盒中的菜肴,大口大口地吃着,嘴里还含含糊糊地应道:“病患者太多了,根本救治不过来。邓老吩咐了,那些太过危重的病人,直接放弃,转而诊疗那些能病情不甚太重,而且恢复起来也比较快的病患。但医者父母心,眼睁睁看着那些危重病人伤心绝望地离去,心中还是愧疚不已。”

    “你也无需这般自责。”李延良宽慰道:“即使在我们齐国境内,也有许多病患都没有条件获得及时救治,更何况是秦国这般人口巨大的国家。”

    “唉,你这是在安慰我,还是在指责我们这些医生未能尽医天下病患?”曹曦白了丈夫一眼。

    “……”

    “说起来,秦国的医疗卫生系统真的很糟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医疗制度。”曹曦一边吃着饭,一边向丈夫吐槽着,“虽然,根据大秦官制,在他们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边关军镇等处所设医官、医士、医生,俱由太医院派遣。但实际上,囿于财政上的困难和太医院郎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hanfengzaiqizhidiguoshidai/read/97/43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