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皇宫。
薛承乾脑海中盘旋着系统奖励的战争堡垒。
那钢铁巨兽般的存在,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力量。
“宣工部尚书觐见!”
薛承乾沉声下令。
不多时,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走进了御书房,躬身行礼:
“臣工部尚书李泰,参见陛下。”
薛承乾挥了挥手:
“李爱卿平身。朕召你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他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张图纸,正是那战争堡垒的结构图。
“朕需要你带领工部,仔细研究这图纸上的机关术,并仿造这种战车。”
薛承乾的声音低沉。
李泰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起来。
复杂的结构,精密的零件,让他老眼昏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这…这图纸上的机关之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老臣恐怕…”
薛承乾眉头一皱,打断了李泰的话:
“李爱卿,朕知道此事不易,但事关国家安危,容不得半点闪失!你只需尽力去做,所需人力物力,朕会全力支持。”
李泰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领命:
“老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
薛承乾点了点头,又补充道:
“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务必造出第一辆样车。若是成功,朕重重有赏!”
李泰连忙叩首: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项全新的技术研究来说,无疑非常困难。
李泰走后,薛承乾揉了揉眉心,战争堡垒的制造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有更繁琐的练兵,后勤,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都需要他提前筹谋。他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皇城,心中思绪万千。
“陛下,”
一个略显尖细的声音响起,薛承乾转头,见是户部尚书楚放,正躬身立于一旁,“臣有要事启奏。”
“楚爱卿有何事?”
薛承乾重新回到桌案后坐下。
楚放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双手呈上:
“陛下,如今我明国疆域辽阔,但京都位置偏于东北,对于新纳入版图的庆国之地,鞭长莫及,治理起来颇为不便。臣以为,迁都一事,刻不容缓。”
薛承乾剑眉微挑:
“迁都?楚爱卿可知迁都乃国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轻言?”
楚放不慌不忙地答道:
“陛下,臣并非一时兴起。庆国之地民风彪悍,且多山川险阻,如今虽已归顺,但难保不会再生异心。京都距离庆国路途遥远,一旦发生变故,朝廷难以迅速做出反应。若将国都迁至更为中心的位置,便可形成政.治威慑,有效控制庆国,巩固我明国江山。”
薛承乾沉吟片刻,楚放的担忧不无道理。
天高皇帝远,确实容易滋生地方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况且,他心中也有更大的野心,迁都到更中心的位置,更有利于他日后继续扩张。
“楚爱卿所言,朕已明白。此事事关重大,朕需与众卿商议后再做定夺。”
“臣明白。”
楚放恭敬地退下。
此时,薛承乾独自一人在御书房踱步,反复思量迁都之事。
他深知此事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朝野动荡。
次日早朝,薛承乾将迁都的想法提了出来,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陛下,迁都乃国之大事,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啊!”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高声反对。
“是啊,陛下,我大明建国不久,根基未稳,此时迁都,恐生变故!”
另一位官员也紧跟着附和。
薛承乾看着下面乱糟糟的景象,心中冷笑。
这些人表面上是担心国家安危,实则心里打的什么算盘,他一清二楚。
“诸位爱卿稍安勿躁。”
薛承乾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朕知道大家都有顾虑,但迁都之事,利大于弊。庆国之地易守难攻,若将国都迁至那里,便可扼守要道,震慑四方,更有利于我大明江山的稳固。”
“陛下此言差矣!”
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站了出来,正是京城附近最大的世家代表,王家家主王允。
“京都乃我大明龙兴之地,风水宝地,岂能轻易舍弃?况且,迁都耗费巨大,劳民伤财,于国于民都不利!”
薛承乾心中暗骂,这老狐狸终于露出了尾巴。王家在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