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立刻开始着手整合。将所有青壮打散,编入张凉的战斗队,由野熊谷的老人带领,开始参与营地重建和日常操练。妇孺则交由后勤组统一安置,参与力所能及的劳作。
同时,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张兄,杨茂,”胡汉召集核心人员,“此地位置尚可,但格局狭小,并非长久立足之地。我意,将此地作为前哨和工坊区,主要人员、物资,逐步撤回野熊谷。两地相距不远,可互为犄角,但核心,必须放在我们经营已久的根基之地。”
众人皆以为然。野熊谷地势更优,防御体系更完善,资源也更集中。
“另外,”胡汉看向西方和北方,“经此一战,周边已无成气候的势力能威胁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全力投入到发展中。垦荒要扩大,制盐要加速,寻找稳定的铁矿来源,更是重中之重!”
他目光灼灼:“我们要利用这个冬天,积攒足够的力量。来年开春……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只局限在这小小的山谷了。”
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吞并了赵胥的势力,野熊谷的人口和资源几乎翻倍,但也带来了更大的管理压力和发展需求。胡汉知道,内部整合与外部拓展的双重考验,已然降临。他的征程,终于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第二步。
第二十四章立规播麦
吞并赵胥营地的胜利果实,并未让胡汉沉醉太久。相反,近百新人口的涌入,使得原本秩序井然的野熊谷,瞬间面临巨大的管理压力和资源分配挑战。
新老居民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隔阂与试探。野熊谷的旧人带着胜利者的优越感,而新降者则心怀忐忑,既有对未来的渺茫希望,也有对严格规矩的本能畏惧。最初几日,谷内气氛微妙,摩擦偶有发生。
胡汉深知,若不能尽快将这股新力量消化吸收,化为己用,那么这场胜利非但无益,反而可能成为内部崩裂的导火索。他必须建立起一套更清晰、更公正,并能被新旧人员共同接受的秩序。
首要问题是粮食分配。骤然增加近一倍人口,原本充裕的存粮立刻变得捉襟见肘。若按旧例简单均分,势必引发旧人的不满,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不劳而获”者侵占;若区别对待,又难以安抚新降者,无法收拢人心。
胡汉与张凉、杨茂等核心人员商议数日后,颁布了新的《谷内贡献分例》。他摒弃了简单的平均主义,引入了更细致的衡量标准。
他将谷内所有劳作分为数等:如垦荒、建造、作战、高危技术(如锻造、火器制作)为“上功”,日常耕作、制盐、巡逻、运输为“中功”,后勤杂役、辅助劳作等为“下功”。每完成一定量的劳作,经队正核实,便可获得相应的“工分”。同时,作战勇敢、技术革新、提出有效建议者,另有“特功”嘉奖。
每日口粮的分配,便与这“工分”紧密挂钩。完成基本劳作额度者,可得基本口粮,确保生存;超出额度、工分高者,则可获得更多粮食或偶尔的肉食、细盐作为奖励。而对于伤、病、老、弱者,则设有一条保障底线,由公中拨付基本生存物资,体现集体的温度。
此例一出,谷内哗然,尤其是部分野熊谷旧人,觉得凭空多了许多规矩,远不如之前按人头分配来得简单。但胡汉态度坚决,他召集全员,耐心解释:“乱世之中,力强者、劳多者,若不能多得,何以激励奋勇?然鳏寡孤独,亦是我等同袍,岂能坐视其冻馁?此例,求的乃是一个‘公’字,论功行赏,按需济困,方能长久!”
他让张凉、杨茂等人率先严格执行,并公开记录每个人的工分。几日下来,人们发现,只要肯出力,确实能吃得更好,那些原本有些懒散的新降者,为了挣得更多工分,也变得积极起来。而基本的生存保障,又给了所有人一份安心。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新的秩序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取代旧的习惯。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