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的冬雪初降,覆盖了城外的丘陵与农田,却未能掩盖议事堂内的凝重氛围。赵玥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金国境内标注 “汉人部落” 的区域 —— 这些部落多是北宋末年被金兵征服的汉人后裔,世代居住在金国腹地的山区与草原,既要向金国缴纳沉重赋税,还要服繁重徭役,甚至时常被金兵强征为炮灰,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完颜兀术虽暂时停止骚扰,但金国的实力仍远胜于我们。” 赵玥转身看向堂内的核心将领,语气沉重,“仅凭宣城一地的力量,想要长期抗金甚至收复失地,难如登天。如今唯一的破局之法,便是联络金国境内的汉人部落,若能与他们联手,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方能分散金国兵力,为我们争取更多发展时间。”
陈烈眉头微蹙,担忧地说道:“盟主,此计虽妙,却也凶险万分。金国境内管控森严,汉人部落更是被金兵严密监视,使者想要潜入已属不易,还要说服他们与我们联手,怕是……”
“正因凶险,才更需一试。” 赵玥打断他的话,眼神坚定,“这些汉人部落与金国有着血海深仇,只是缺乏一个反抗的契机与外援。只要我们能让他们看到抗金的希望,他们未必不会与我们联手。”
随后,赵玥开始挑选出使的使者。此人不仅要胆识过人、精通谋略,还需熟悉金国风土人情,能在复杂环境中随机应变。经过反复斟酌,她最终选定了苏云与老兵李诚 —— 苏云曾多次深入敌后获取情报,心思缜密、善于伪装;李诚早年曾在金国边境经商,精通金国语言与习俗,还与部分汉人部落有过生意往来,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出发前,赵玥在密室中单独召见两人,将一封用蜡封好的密信交给苏云:“此信中详细说明了联盟的抗金宗旨与合作提议,你务必亲手交给汉人部落的首领。记住,若遇到危险,优先保全自身,切勿硬拼。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联系,而非一时之勇。”
她又从怀中掏出一枚刻有 “宋” 字的玉佩,递给李诚:“这是我父亲生前的玉佩,当年他曾用此玉佩与部分汉人部落的首领结下友谊,或许能帮你们获得信任。另外,我已为你们准备好金国商人的身份文书,沿途若遇盘查,可借此蒙混过关。”
苏云与李诚郑重地接过密信与玉佩,齐声说道:“请盟主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必与汉人部落建立联系,为抗金事业争取外援!”
次日凌晨,苏云与李诚身着金国商人的服饰,带着少量丝绸、茶叶等货物,悄悄离开了宣城,朝着金国境内出发。他们选择从偏僻的山林小路绕行,避开金兵的主要关卡,昼伏夜出,尽量减少与外人接触。
进入金国境内后,管控愈发森严。沿途的城镇与村落都有金兵驻守,进出人员都需出示身份文书,接受严格盘查。苏云与李诚凭借早已准备好的身份文书与娴熟的金国语言,多次化险为夷。一次在途经金国边境重镇 “会宁” 时,金兵怀疑他们的身份,强行检查货物。李诚沉着应对,故意将部分丝绸与茶叶送给金兵将领,谎称是 “孝敬将军的薄礼”,才得以顺利通过。
历经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两人终于抵达金国腹地的 “吕梁山区”—— 这里是汉人部落 “吕梁军” 的聚居地。吕梁军世代居住在吕梁山区,人数约有五万余人,以耕种与狩猎为生,虽表面臣服金国,却暗中保留着武装,时常与欺压他们的金兵发生冲突,是金国境内实力较强的汉人部落之一。
苏云与李诚抵达吕梁山区边缘后,并未贸然进入,而是先找到一位曾与李诚有过生意往来的部落老人。老人见到李诚,又看到他手中的 “宋” 字玉佩,顿时热泪盈眶:“李兄,多年未见,没想到你还活着!这玉佩…… 莫非是当年的赵将军后人派你们来的?”
李诚点点头,将苏云介绍给老人,又简要说明了来意。老人听后,沉吟片刻,说道:“如今部落被金兵严密监视,首领也被金兵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