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七五总结 (2/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七十,但是随着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又让德国的城镇化数据被拉低。

    同时,东非城镇化率达到接近百分之五十,这也意味着东非的城镇人口总量接近一亿。

    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毕竟在1935年,全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都没有几个。

    “帝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增加到十七座,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蒙巴萨市人口超过二百四十万,达累斯萨拉姆城市人口也超过两百万。”

    蒙巴萨市和达累斯萨拉姆依旧在人口上对东非其他城市保持优势,并且都已经超过两百万。

    而在1935年,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城市,全世界也就才十几座。

    在拥有人口超过两百万城市的国家之中,只有东非,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分别拥有两座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城市,东非是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则是纽约和芝加哥,日本是东京和大阪。

    实际上美国和日本的四座城市城市人口中,最低的大阪也接近两百万,其次是芝加哥超过三百万,东京人口更是在六百万以上,纽约接近七百万,所以,东非的两座城市完全不能和美国,日本人口最多的两座城市对比。

    好在,东非在百万人口城市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达到了惊人的十七座,再过几年就能妥妥的超过二十座,毕竟现在东非的城镇化率才接近百分之五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而且,东非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如此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非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平衡,除了东西海岸两个前世经济增长极以外,东非中部和南部的发展也并不逊色多少。

    近些年,随着东非南方经济的松绑,该区域已经成为东非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

    这主要得益于三点,首先是南方本就是东非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各种主要工业发展原材料都不缺。

    其次,是近些年东非一直加强巽他海峡航线还有对南洋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这对南方也是一项重要利好。

    最后则是南方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南非高原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促进了内陆工业发展。

    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就让南方经济和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直接让马普托和新汉堡港两座城市人口挤入百万俱乐部。

    “1935年,帝国钢铁产业也有新的突破,在大萧条期间,帝国钢铁是唯二维持正增长的主要大国,截止到1935年底,帝国钢铁产量已经突破六千万吨,远超其他国家。”

    “石油,铜,电力,水泥等等,产量都排在世界首位。”

    “汽车产量也重回世界第一,年产量超过四百万辆,家电产业规模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

    “航空工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船舶制造,机床等也排在世界第一梯队。”

    在七五规划以前,东非的工业整体质量是不如德国的,但是七五规划完成时,东非工业不仅体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质量也已经不逊色于德国。

    这也意味着自二十年代以来,东非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基本完成,东非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工业第一大国和强国。

    即便在一些东非不擅长的工业领域,目前和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强势产业,差距已经拉到了最低,就比如德国机床和化工产业,英国的船舶制造业,至于美国,并没有完全强于东非的工业大项。

    即便在美国的优势产业领域,也只能和东非打个平手,各有所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zhouchuangyeshilu/read/97/1656.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