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祸水南引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种南洋扩张利好的消息,这本身和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共鸣,加速了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的狂奔。

    而在1935年7月,日本媒体在东非的推波助澜之下,又一次对路线之争,进行了一次社会讨论。

    这场论战由日本第三大大报纸,也就是《读卖新闻》发起。

    《读卖新闻》是仅次于《朝日》和《每日》的第三大报。创于1874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的报道风格而闻名,价格也相对便宜,吸引了大量日本中下层读者。

    其政治立场相比前两家更为民族主义和保守,更积极地支持军部的行动。

    在七月五日刊发的新一期标题中写到:“海陆之争,帝国命运的终点!”

    现在日本海陆军之争确实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陆军方面因为侵占远东帝国东北的战绩,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东亚大陆方向的投入,扩大战果,而海军自然一如既往的和陆军唱反调。

    也正是因为日本陆军在东亚的扩张战果,这也是东非在1935年加强对日本舆论投入的重要原因,毕竟,让日本陆军继续尝到更多的甜头,对东非的南洋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东非顺势加强了日本国内对鼓吹南下媒体人的投资,为海军造势,这也是这一期《读卖新闻》出炉的主要原因。

    《读卖新闻》指出:“帝国之根基在大日本列岛,天然应该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行昔日大不列颠路线……”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地理上就天然适合发展海军,这个论调,在日本国内的支持者众多,所以《读卖新闻》编辑将这一点作为开篇。

    然后指出:“今帝国扩张,违背国情,重点投入东亚大陆,军费紧张,大力投入陆军,俨然扬短避长,放弃帝国海洋之优势,虽有成效,却未必是更优选择。”

    “并远东帝国东北,帝国能源,矿产之缺,依旧尤甚,无石油,帝国机械难开,无橡胶之利,限制军工民用之发展……”

    日本侵占了远东帝国东北,却无法解决日本在战略物资上的缺乏,毕竟东北现在没有石油产出,而很多关键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热带经济作物,日本更是尤其缺乏。

    除了橡胶以外,还有棉花,白糖,烟草等等,这些物产,日本都完全不能自给自足。

    所以,《读卖新闻》指出:“远东帝国虽幅员辽阔,放眼全球其矿产储备,比帝国本土而优,然西夷皆知,远东帝国贫矿国……”

    远东帝国显然不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但是在这里,却被《读卖新闻》说成西方国家口中的贫矿国。

    这就是东非对日本舆论战的结果之一,实际上,现在远东帝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来看,也确实有些不够看。

    就比如前世远东帝国很多重要矿产,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勘探和开发。就以煤矿为例,远东帝国煤炭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和山西等地区,但是现在基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还有南方的众多金属矿产。

    《读卖新闻》:“远东帝国人口四万万,工业发展不利,矿产资源匮乏,也是其工业难以雄起之因。”

    “英国能为工业革命之先锋,得益于本土煤炭铁矿之富集,德国工业之崛起,受益于鲁尔区煤炭之利,莱茵河水运之便捷,后得洛林,阿尔萨斯铁矿更是如虎添翼。”

    “其他列强之工业发展,大抵如此,美国,苏联,东非皆有优势,而世界大国,唯帝国,法兰西,意大利之流,资源匮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zhouchuangyeshilu/read/97/1659.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