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关掉电脑屏幕,办公室里顿时暗了几分。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明亮,远处楼宇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草图,线条模糊却藏着某种即将成形的秩序。他没起身,只是将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指尖轻轻碰了碰那张被扶正的照片——三年前峰会后的合影,艾迪站在光晕里回头一笑,而他站在她身后半步的位置,眼神落在她身上,藏得很浅,却一直没移开。
那天的风很轻,阳光斜斜地穿过玻璃幕墙,在她的发梢上跳动,像是镀了一层流动的金。人群喧闹,掌声此起彼伏,可他的耳朵里只剩下她转身时说的那句话:“你想让人说话,先得让人相信你在听。”
那时他还觉得这是一句玩笑。
现在,成千上万的声音真的在说,而他终于能听见回响。
可这回响里,偏偏少了她的声音。
他打开手机相册,翻到几天前深夜录下的语音备忘录。点开,声音低沉而克制:“今天系统上线了,你要是看到,应该会笑吧?你说过要听人说话,现在,他们在说了。”他听着,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手指悬在删除键上,停了几秒,又收了回来,点了保存。
不是不敢发,是不想打扰。
也不是等回应,只是想留下这一刻——他在往前走,而她曾是他出发的理由。
他靠进椅背,闭上眼。脑子里浮出一些画面:艾迪坐在投资评审会上,穿着剪裁利落的外套,听完方案后轻轻点头;两人在剪辑室并肩站着,为一个镜头要不要保留争执,最后她笑着让步,说“听你的”,但他知道她是故意的;还有某个周末的午后,阳光照进客厅,小亚明叫她“阿姨”,她伸手揉了揉孩子的头发,动作自然得像早已融入这个家。
这些事都没发生过。
可它们在他心里,已经重复了很多遍。
他曾幻想过无数次那样的生活:清晨厨房飘来咖啡香,她披着围裙站在灶台前,一边煎蛋一边哼歌;孩子跑过走廊的脚步声混着笑声,门框上的身高线一年年往上画;他们一起看老电影,她靠在他肩上睡着,呼吸均匀。他也曾想象过争吵、冷战、和解,甚至离别——但从未想过,真正的结局会是沉默。
无声的退场,比任何激烈的告别都更锋利。
睁开眼,他坐直身子,打开新文档,输入标题:《跨界内容共创构想》。光标闪了几下,他敲下第一行字:“当创作遇见资本,真正的桥梁是理解。”接着写下几个关键词:观众参与、透明流程、创作者与公众的双向信任机制。他设想一种合作模式——不再是由资本决定拍什么,而是由真实反馈推动内容迭代;明星不再是流量符号,而是深度参与者;投资人不只是看报表,也能听见故事背后的声音。
写到这里,他顿了顿,删掉“投资人”三个字,换成了“同行者”。
他知道,自己在写一份项目书,也在写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推送消息跳出来:艾迪出席慈善晚宴,现场播放一部公益纪录片,片头风格与他们去年资助的学生作品极为相似。他点开新闻配图,她站在舞台中央,举着酒杯,目光温和,背景屏幕上正滚动着片名和主创名单。
他放大截图,仔细看那部片子的视觉标识——蓝灰色调,手绘字体,右下角有个小小的海鸥图案。那是他们团队定下的标记,只用于支持青年导演的公益项目。全行业没人用这个设计,也不会有人刻意模仿。
她注意到了。
她还记得。
那一刻,仿佛有股暖流从胸口漫开,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