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灌溉没问题,只要做好保温和防蝗,桑苗就能活。”
莱玛则拿出自己的兽皮样本,摊在越野车的副驾上:“马赛族的羚羊皮鞣制后最适合混织,柔软又耐磨。我还带了埃塞俄比亚的金合欢树皮粉,鞣制时加入,能让兽皮更有韧性,还能防蛀。”
越野车抵达马赛村落时,娜奥米的哥哥卡伦开着一辆旧摩托车来接他们。摩托车行驶在火山灰铺就的小路上,车轮扬起的灰雾像薄烟,路两旁的金合欢树稀稀拉拉,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水源地旁,树皮被低温冻得开裂,叶子掉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去年低温季,桑苗冻死后,蝗灾又来啃了根;外婆每天都去桑园看,说桑苗要是死了,马赛族的染织手艺就断了。”卡伦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内罗毕的工地虽然累,但至少能赚够玉米糊的钱,种桑养茧太看天吃饭了。”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马赛村落——圆形的茅草屋围着一处小小的水源地,水源地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木凳上鞣制兽皮,手指上缠着破旧的麻布,露出的指关节满是干裂的口子,那就是恩戈玛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桑丝兽皮织,长颈鹿图腾只织了一半,桑丝松松垮垮地挂在兽皮上。
“你们终于来了。”恩戈玛放下兽皮,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火山泥的痕迹,“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水源地延伸到金合欢林,现在只剩这二十几株了。娜奥米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恩戈玛走进桑园。脚下的火山土踩上去簌簌作响,用铲子挖下去半尺就能看到冻层,几株桑苗的根部已经发黑,轻轻一拔就断,根须上还留着蝗卵的痕迹。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低温冻伤加蝗卵侵害,得先做保温,再改良桑苗品种,最后除蝗。”
卡玛立刻打开温度检测仪,在桑园里选了三个检测点:“我们先用火山灰混合羊粪铺在桑苗根部,做保温层,再搭防风障挡住高原风,夜间温度能提高3-5℃。”
当晚,支援队在村落的议事棚召开会议,借着篝火的光,制定了“东非裂谷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生态修复与桑苗改良:用火山灰+羊粪做保温层,金合欢荆棘防风障挡低温;守苗爷爷将本地东非矮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金合欢嫁接,培育“裂谷抗寒蜜桑”,兼具抗寒和产丝能力;
2. 火山泥染桑丝兽皮织复兴:莱玛协助恩戈玛恢复传统鞣制技艺,用金合欢树皮粉改良兽皮鞣制,火山泥加蜂蜡固色桑丝,改良出“火山纹兽丝织”;
3. 桑蚕产业活化:卡玛联系东非生态旅游组织与全球非遗手工品平台,将火山纹兽丝织推向国际市场;在村落旁建“裂谷桑蚕技艺中心”,结合大裂谷旅游线路,吸引年轻人回归。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卡伦就带着马赛族的男人们去火山口采火山泥。卡玛教大家挑选深褐色的火山泥:“这种火山泥矿物质含量高,既适合做保温层,又适合染色,浅灰色的杂质多,没用。”男人们扛着牛皮袋,在火山口边缘小心行走,熔岩凝固后的岩石像黑色的波浪,远处的大裂谷在晨光里泛着淡紫色的雾。卡伦弯腰,用木铲把火山泥装进牛皮袋:“外婆说,采火山泥要在日出后,这时的泥不沾手,杂质也少。”
守苗爷爷则带着娜奥米挑选嫁接用的桑枝。他从带来的乌蒙山紫纹蜜桑枝条里,选出直径1.2厘米、带着两个饱满芽点的枝条:“本地东非矮桑耐贫瘠但不耐寒,紫纹蜜桑丝质好,金合欢耐寒,三者嫁接在一起,既能抗低温,又能产出高质量的桑丝,还能防蝗灾。”说着,他用嫁接刀在东非矮桑的树干上切出“斜切”切口,把紫纹蜜桑和金合欢的枝条削成对应的斜面,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再用浸过蜂蜡的麻布缠绕固定:“蜂蜡能防止火山灰进入接口,还能锁住热量,让接口更快愈合。”
莱玛则跟着恩戈玛学习兽皮鞣制。恩戈玛提着羚羊皮,莱玛拿着金合欢树皮粉:“鞣制前要把兽皮泡在奈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