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头,既能遮阳,又能降温!”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莉娜和村民们用亚麻线编织遮阳网,阿米特则改造滴灌系统,在芦苇杆旁加装微型喷头,每隔半小时喷一次水雾。
两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桑苗重新展开叶片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叶的颜色是深绿色,带着紫纹蜜桑的光泽,以后长出的桑叶,既能耐旱,又能产出高质量的桑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埃琳娜学起了潘诺尼亚彩织。每天上午,埃琳娜都会坐在木屋的窗边,借着自然光,手把手地教阿琳“经纬交织法”:“彩织要先把桑丝和亚麻按2:1的比例混纺成经线,再用植物染出的丝线做纬线,织的时候要‘一上一下’交替,这样织出的花纹才牢固。”她指着织机上的图案,“这是多瑙河的波浪纹,要织得疏密有致,像河水流动一样。”
卢卡则试着改良传统织机。他在织机上加装了一个小型的张力调节器:“这样纬线的张力就能保持一致,不会出现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的情况。”他还教马尔科用电动马达改装织机:“电动织机比手工织机快三倍,年轻人学起来更有兴趣。”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彩织,却出了问题——植物染的丝线颜色不均匀,多瑙河波浪纹的边缘还出现了跳线,马尔科看着织出来的半成品,摇了摇头:“这样的织品根本卖不出去,还是开卡车赚钱实在。”
埃琳娜摸了摸织品上的丝线,叹了口气:“以前我妈妈教我染色时,会在染液里加一点蜂蜜,颜色会更均匀;织的时候,要把经线拉得更紧,才不会跳线。”
扎菲拉立刻跟着埃琳娜调整染液配方,在鼠尾草染液里加入少量蜂蜜和醋:“蜂蜜能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丝线上,醋能调节酸碱度,让颜色更均匀。”阿琳则按照埃琳娜的方法,调整织机的经线张力,把经线拉得更紧,再用木梭慢慢穿梭。
当阿琳把改良后的丝线放进织机,随着木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彩织渐渐成型——底色是米白色的桑麻混纺,上面用靛蓝色织出多瑙河的波浪纹,用赭石色织出向日葵图案,边缘还织着矢车菊和桑苗的图案,蓝丝的加入让波浪纹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河水在阳光下流动。
“这是……多瑙河蓝纹彩织!”莉娜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彩织卖给游客,肯定比开卡车好!”
埃琳娜摸着织锦上的波浪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彩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埃琳娜改良技艺:他们用蜂蜜和醋改良植物染,让颜色更均匀持久;用电动马达改装织机,提高织锦效率;还把伏伊伏丁那的麦田、多瑙河的渔船、桑园的景象都织进彩织里,让彩织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多瑙河蓝纹彩织”拿到诺维萨德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维也纳的女儿当嫁妆!”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老妇人举着欧元喊道,“我年轻时在布达佩斯见过这种彩织,没想到现在还能见到!”
一位来自德国的手工品商人更是当场定下了两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彩织放在柏林的手工品店里,肯定能吸引很多顾客!”
马尔科看着被抢购的彩织,拉着埃琳娜的手说:“外婆,我不去贝尔格莱德开卡车了,我要跟着您学彩织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阿米特联系了多瑙河沿岸的十家生态农场,建立了“桑苗供应基地”,把“多瑙河抗旱蜜桑”推广到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家;他还在诺维萨德建了“巴尔干桑蚕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染料制作区、织锦体验区,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习。
扎菲拉则联合土耳其、希腊的染料匠人,成立了“地中海植物染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染料制作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植物制作天然染料。“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化学染料了,用自己种的植物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