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族人急得直跺脚:“每年雨季都有山洪,以前桑苗被泡了就只能等着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被冲垮的排水沟,突然想起迭戈说过亚马逊的“气生根”植物(比如龟背竹)根系发达,能固土:“我们可以用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防洪网,挡在排水沟旁,再用橡胶树的树干加固!”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去雨林里采集龟背竹的气生根,编织成厚厚的防洪网,固定在排水沟两侧;小石头还用橡胶树干搭建了防洪堤,堤上覆盖着橡胶涂层:“以后再发山洪,防洪网能挡住泥沙,防洪堤能挡住洪水,再也不怕雨水灌进温室了。”
几天后,当守苗爷爷看到温室里的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时,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看,这新芽的边缘带着淡淡的蓝色,是野生桑苗和橡胶树融合的迹象,以后长出的桑叶,不仅抗霉,还带着巴西莓的清香,蚕宝宝吃了肯定吐好丝。”
与此同时,阿琳和卢卡也跟着塔比拉奶奶学起了雨林羽丝织。每天上午,塔比拉奶奶都会坐在橡胶树下,用热水敷完手后,手把手地教阿琳“羽毛混纺法”:“羽丝织要先把野生桑丝捻成粗线,再把金刚鹦鹉羽毛的羽轴剪掉,只留羽片,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织的时候要顺着羽毛的方向,这样阳光照在上面才会泛光。”
卢卡则试着用欧洲的羽毛固定技术改良织法。他把蜂蜡和树脂按2:1的比例混合,加热融化后,涂在羽毛的根部:“这样羽毛就能牢牢粘在桑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脱落。”他还教阿琳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蓝丝的韧性好,能让织锦更耐用,和金刚鹦鹉的彩色羽毛配在一起,颜色会更鲜艳。”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羽丝织,却出了问题——巴西莓染液的颜色太浅,织锦的图案不够清晰,而且蓝丝和野生桑丝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阿琳急得直皱眉:“怎么办?要是织不好,马库斯肯定不愿意回来学。”
塔比拉奶奶摸了摸染好的丝线,突然说:“我们可以用雨林里的‘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染色,颜色会更深;再用印加果油涂在丝线上,增加丝线的韧性,就不会断了。”
阿琳立刻跟着塔比拉奶奶去雨林里剥红木树皮,把红木树皮和巴西莓一起放进陶缸里,加入雨水和少许盐,煮两个时辰,染液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她把蓝丝和野生桑丝混纺的线放进染缸,煮了一个时辰,线就变成了深紫红色,带着浓浓的巴西莓香;染好后,她又在丝线上涂了一层印加果油:“这样丝线又韧又亮,织的时候肯定不会断。”
当她把染好的线放进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新的羽丝织渐渐成型——底色是深紫红色,上面织着金刚鹦鹉和美洲豹的图案,金刚鹦鹉的羽毛用蓝丝勾勒,泛着淡淡的蓝光;美洲豹的花纹用野生桑丝织成,带着巴西莓的香气;边缘还织着橡胶树和巨嘴鸟的图案,栩栩如生。
“这是……莓蓝羽丝织!”马库斯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我要学!织成锦送给部落的人,肯定比城里的化纤布好看!”
塔比拉奶奶摸着织锦上的金刚鹦鹉,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羽丝织变出新花样,这手艺,终于有传人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卢卡跟着塔比拉奶奶改良技艺:他们用红木树皮和巴西莓混合染色,让织锦颜色更持久;用蜂蜡树脂固定羽毛,让织锦更耐用;还把雨林里的树懒、巨嘴鸟、橡胶树图案都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地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莓蓝羽丝织”拿到玛瑙斯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生态旅游的游客当纪念品!”一位来自巴西的旅游公司老板举着雷亚尔喊道,“又好看又有雨林特色,游客肯定喜欢!”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端家居设计师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做成窗帘和靠垫,放在米兰的家居展上,肯定能引起轰动!”
马库斯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塔比拉奶奶的手说:“奶奶,我不去城里学修车了,我要跟着您学羽丝织,以后织很多很多莓蓝羽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