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观察着龟兹的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灵机一动:“我们可以将排盐沟与坎儿井结合,把地表排盐沟挖到地下,利用坎儿井的阴凉环境减少蒸发,同时将含盐废水引入孔雀河下游的荒漠,既不污染水源,又能改良荒漠土壤。”
众人立刻调整方案,借鉴坎儿井的挖掘技术,将部分排盐沟改为地下暗沟,顶部用石板覆盖,预留通风口。这样一来,地下暗沟里的水分蒸发量大幅减少,盐分结晶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守苗爷爷赞叹道:“这就是交流的智慧,将中原的排盐技术与西域的坎儿井结合,就能攻克地域难题。”
与此同时,抗盐桑苗的培育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守苗爷爷带着小石头和龟兹匠人,选取长势健壮的胡杨枝条,剪成带有三个芽点的小段,将其与抗寒桑苗的根茎进行“嵌合嫁接”——在胡杨枝条上切开一个楔形切口,将桑苗根茎削成对应的形状嵌入,再用浸过硫磺水的麻布缠绕固定,硫磺水能杀菌防腐,促进接口愈合。
“胡杨枝条的选择很关键,必须是生长三年以上的枝条,根系发达,抗盐性强。”守苗爷爷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嫁接后要浇一次淡水,帮助桑苗适应环境,之后再用经过脱硫处理的盐碱水浇灌,让桑苗逐渐适应盐碱土壤。”
半个月后,当胡杨桑苗抽出嫩绿的新芽,叶片上带着胡杨的革质光泽和紫纹蜜桑的淡蓝晕染时,龟兹百姓们欢呼雀跃。一位参与培育的老农人抚摸着新叶,激动地说:“活了!真的活了!我们种了十年桑苗,从来没见过能在盐碱地里发芽的桑苗!”
在桑苗培育的同时,阿琳和匠人们也深入龟兹王室织坊,与当地织匠交流技艺。龟兹织匠擅长“经锦织法”,用彩色丝线在经线上织出图案,图案多为乐舞飞天、瑞兽祥云,色彩鲜艳,富有动感;他们还会用金箔、银箔剪成细条,与丝线混合编织,让织锦呈现出璀璨的金属光泽。
“可惜我们的丝线韧性不足,遇到盐碱水容易断裂,织出的锦缎容易褪色。”龟兹织坊的掌事匠人鸠摩罗叹息道,他是龟兹著名的织锦大师,手中的织机已有百年历史。
阿琳立刻拿出联盟的蓝丝和丝毛混纺丝线:“你试试用我们的蓝丝与你们的金线混合编织,蓝丝韧性强,耐腐蚀性好,而且色泽莹润,与金线搭配肯定效果极佳。”
鸠摩罗半信半疑地将蓝丝和金线放入织机,随着织梭来回穿梭,一幅融合了龟兹乐舞图案和蓝丝光泽的织锦渐渐成型——飞天的飘带用渐变蓝丝织成,仿佛在流动;身体部分用金线勾勒,璀璨夺目;背景则用丝毛混纺丝线织出祥云,柔软蓬松。织锦完成后,众人都惊叹不已:“这简直是艺术品!比我们以前的织锦还要华丽!”
阿琳提议将龟兹的乐舞艺术与桑蚕技艺深度融合:“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丝乐’主题产品,用蓝丝制作舞衣,绣上壁画中的乐舞图案;用织锦制作乐器套,装饰飞天纹样;再将龟兹的乐器元素融入绣品,让丝绸成为传播乐舞文化的载体。”
鸠摩罗深表赞同,当即带领织匠们投入研发。阿琳则带着龟兹的女匠人,前往克孜尔石窟临摹壁画,将飞天、反弹琵琶、箜篌演奏等场景记录下来,作为设计灵感。她们还借鉴龟兹的“堆绣”技艺,将蓝丝、金线、羊毛等材料分层堆叠,制作出立体的乐舞图案,让绣品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
“你看这款反弹琵琶飞天绣屏,我们用蓝丝做飘带,金线做琵琶,羊毛做祥云,立体感十足,挂在皇宫里肯定非常壮观。”一位龟兹女匠人拿着刚完成的绣屏,兴奋地说道。
阿琳看着绣屏上栩栩如生的飞天,点头称赞:“我们可以将这款绣屏命名为‘丝乐飞天’,作为龟兹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献礼。”
风澈则与龟兹国王白纯商议,利用龟兹的枢纽地位,建立绿洲丝路桑蚕贸易中心。龟兹位于草原丝路、海上丝路和绿洲丝路的交汇点,商队云集,贸易发达,建立贸易中心后,可将乌蒙山的蓝丝、漠北的丝毛混纺面料、占婆的彩丝绣品集中在这里,再销往中亚、欧洲和非洲。
“我们可以在延城修建一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