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炭搭建加热灶,精准控制温度;嫁接时,在接口处涂抹一层厚厚的椰壳油,再用浸过香樟粉的羊毛毡包裹。
五天后,好消息传来——第二批嫁接的桑苗,接口处愈合良好,露桑枝条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叶片既有露桑的厚实,又带着紫纹蜜桑的淡蓝晕染。“成功了!”小石头兴奋地大喊,守苗爷爷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孩子,越来越会动脑筋了!”
随着桑苗的长势越来越好,守苗爷爷挑选了二十株长势最好的抗潮桑苗,移栽到联盟的试验田里。在模拟南洋气候的高湿大棚里,这些桑苗依旧枝繁叶茂,叶片没有丝毫霉变,蚕丝的抗潮性也比普通紫纹蜜桑提升了六成。
与此同时,包装工艺的优化也取得了突破。陈老伯和瓦里一起,设计了“三层防潮包装法”:内层用浸过香樟粉的桑皮纸包裹面料,中层铺一层厚厚的槟榔壳炭,外层用刷了椰壳油的木板箱密封,木板箱的缝隙里塞满干燥的桑枝,进一步增强防潮效果。
为了验证包装的可靠性,风澈特意联系了一艘前往欧洲的商船,将包装好的蓝丝礼服放在船舱底部,跟随商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海上航行测试。一个月后,商船抵达欧洲港口,当欧洲商会的代表打开木箱,看到依旧干燥莹润的蓝丝礼服时,惊讶得合不拢嘴:“风澈先生,你们真是创造了奇迹!这样的防潮技术,在整个欧洲都前所未闻!”
海上运输的难题解决后,瓦里再次提出了新的合作提议:“风澈先生,苏门答腊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种植抗潮桑苗。我们希望能与贵联盟合作,在南洋建立桑蚕种植基地和纺织工坊,让蓝丝面料在南洋落地生根,再通过海上丝路销往欧洲、非洲,甚至更远的地方。”
风澈早就有拓展海外基地的想法,瓦里的提议正好契合了他的规划。他当即决定,派阿琳、小石头和三位资深匠人前往苏门答腊,协助瓦里建立南洋桑蚕基地。出发前,守苗爷爷把一把新打造的嫁接刀递给小石头:“这把刀,用乌蒙山的铁桦木做柄,用西域的精铁做刃,锋利耐用。到了南洋,要好好培育桑苗,把我们的技术教给当地的村民。”
小石头双手接过嫁接刀,郑重地说道:“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阿琳也带上了研修班的学员们设计的蓝丝刺绣图纸,还有陈老伯改良的缫丝机图纸:“我们不仅要建立种植基地,还要把纺织技艺也传过去,让南洋的匠人也能制作出优质的蓝丝产品。”
半个月后,阿琳和小石头一行人乘坐商船,抵达了苏门答腊。瓦里早已在港口等候,带着他们前往种植基地选址。苏门答腊的土地肥沃,到处都是热带植物,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确实是种植桑苗的好地方。“这里的村民们以前种过普通桑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培育抗潮桑苗,很快就能形成规模。”瓦里指着一片开阔的土地说道。
建立种植基地的工作,很快展开。小石头带着当地村民,开垦土地、搭建温室、培育桑苗,手把手地教他们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刚开始,村民们对这种“蓝叶子”的桑苗充满了好奇,也有些怀疑:“这种桑苗真的能长出好桑叶,养出能吐蓝丝的蚕宝宝吗?”
小石头没有多说,只是带着他们一起精心照料桑苗。半个月后,当抗潮桑苗长出厚实的蓝晕叶片,蚕宝宝吃了桑叶后吐出莹润的蓝丝时,村民们彻底信服了。“太神奇了!”一位年长的村民抚摸着蓝丝,激动地说道,“我们种了一辈子桑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蚕丝!”
阿琳则带着当地的匠人,搭建缫丝工坊和绣坊,教他们使用改良后的缫丝机,传授蓝丝刺绣的技艺。南洋的匠人擅长用天然染料和金银线编织,他们把自己的技艺与蓝丝刺绣结合,设计出了极具南洋特色的蓝丝产品——用蓝丝绣出热带花卉图案,搭配金丝编织的边缘,再染上淡淡的香料颜色,既有东方的雅致,又有南洋的奔放。
“阿琳姐,你看我们设计的这款蓝丝披肩,用了当地的凤凰花图案,搭配金丝编织,肯定能受到欧洲贵族的喜欢!”一位南洋女匠人拿着刚完成的披肩,兴奋地说道。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