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天下桑香续:云间桑暖融新雪 (3/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村的经历,发布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漫山的桑园、可爱的春蚕、精美的绣品、美味的桑香美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布朗先生也发来消息,说已经有很多西洋游客报名参加下一批的桑蚕文化旅游团。

    “没想到文旅能带来这么大的效应!”阿黑看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激动地说道,“下一批游客有五十多个人,比这次多了一倍!我们的民宿和体验项目都要升级才行。”

    风澈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优化桑蚕文旅项目。“游客们反映,我们的体验项目虽然有趣,但不够深入,比如刺绣只能学个皮毛,养蚕也只能看个大概。”风澈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更系统的体验课程,让游客能真正学到东西。”

    阿雅提议:“我们可以开设‘桑蚕技艺体验营’,分短期和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教游客制作简单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摆件、桑叶书签;长期课程则教游客嫁接桑苗、培育蚕种、刺绣等技艺,结业后还能颁发证书。”

    陈老伯点点头:“我可以教游客制作小型的缫丝机模型,让他们了解缫丝的原理。再教他们用桑枝制作小家具,比如桑木小凳子、小桌子,既有纪念意义,又实用。”

    阿竹则说:“我们可以在桑园里开辟一片‘游客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栽种桑苗,体验浇水、施肥、采摘的全过程。等游客下次再来,就能看到自己种的桑苗长成大树,结出桑叶。”

    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和绣娘们编写了《桑蚕手工艺品制作教程》,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陈老伯绘制了小型缫丝机模型的图纸,准备了制作材料;阿竹则带领村民们在桑园里开辟了体验区,划分出一个个小地块,插上了写有编号的牌子。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制作了详细的导览手册,上面有桑园、蚕房、绣坊的介绍,还有体验项目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小石头还主动报名当小导游,每天放学后都跟着阿黑学习讲解词,希望能给下一批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苏婉组织了“文旅外语培训班”,教村民们学习简单的西洋话和常用的旅游用语。“你好”“欢迎”“请这边走”“谢谢”,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充满了热情。

    阿黑则对民宿进行了升级,在每个房间里都摆放了桑蚕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小摆件,还增加了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桑园和雪山的美景。“我们还要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不同的体验项目。”阿黑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桑蚕文旅项目越来越完善。下一批西洋游客到来时,立刻被升级后的体验项目吸引了。在体验营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制作蚕茧摆件,跟着陈老伯制作缫丝机模型,跟着阿竹栽种桑苗,每个人都学得不亦乐乎。

    一位名叫安娜的游客,参加了长期体验课程,她跟着阿雅学习刺绣,每天都泡在绣坊里,进步飞快。“我要把学到的刺绣技艺带回西洋,教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人了解东方的桑蚕文化。”安娜说道,结业时,她绣的《桑蚕图》还获得了“最佳学员作品”的称号。

    游客们还参与了桑园的日常管理,他们跟着村民们一起给桑苗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很开心。“以前只知道丝绸很漂亮,没想到种桑养蚕这么不容易,每一缕蚕丝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一位游客感慨道。

    文旅项目的成功,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高山桑蚕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乌蒙山的桑香,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体验桑蚕文化。

    第四章 桑蚕技艺的薪火相传

    随着桑蚕事业的不断发展,技艺传承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桑蚕学堂的孩子们虽然学得认真,但村里的老匠人年事已高,很多精湛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huogongchengzhifenghuajuedai/read/97/44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