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两个村寨的族长商量后,一致同意成立桑蚕联盟。他们在箐口村召开了联盟成立大会,签订了合**议,约定共享桑苗、蚕种和技术,统一销售产品,利润按比例分配。
联盟成立后,高山桑蚕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云蜜桑苗在三个村寨广泛种植,产叶量大幅提高;苗寨的妇女们用高山蚕丝制作的绣品,通过彝寨的销售渠道,不仅卖到了京城,还吸引了西洋商人的关注;桑果蜜饯、岩蜜桑茶等特色食品也打开了新的市场,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第三章 春旱中的智慧之光
初夏的乌蒙山,本该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却遭遇了罕见的春旱。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溪流的水位大幅下降,桑园里的云蜜桑苗开始出现叶片发黄、枯萎的现象,蚕房里的蚕宝宝也因为桑叶供应不足,长得比往年慢了很多。
“风澈哥,蓄水池里的水快用完了,再不下雨,桑苗就要旱死了。”阿竹着急地说道,他刚从桑园回来,手里拿着一片发黄的桑叶,“蚕宝宝已经开始吃老叶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吐丝质量。”
风澈看着干裂的桑园土壤,心里也很着急。他召集联盟的几个负责人开会,商量解决办法。“我们现在的灌溉系统只能依靠溪流,可溪流的水越来越少,根本不够用。”彝寨的族长阿黑说道,脸上满是愁容。
阿雅提议道:“我们苗寨有一口老井,虽然水位也下降了,但还能抽出一些水。不过老井的水量有限,只能勉强供应苗寨的生活用水,根本无法灌溉桑园。”
风澈翻出《高山桑蚕志》,仔细查找关于山区抗旱的记载。书中提到,西南山区的百姓在古代就会利用竹筒收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有了!我们可以制作大量的竹筒,放在桑园里和屋顶上,收集雨水和露水,再储存到蓄水池里。”风澈说道。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砍伐山上的毛竹,制作成一节节的竹筒。村民们把竹筒斜放在桑园的四周和吊脚楼的屋顶上,竹筒的下端连接着竹管,将收集到的雨水和露水引入蓄水池。
阿竹还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桑苗的根部覆盖一层干草和桑枝灰,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而且桑枝灰还能当肥料,给桑苗补充营养。”
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收集干草和桑枝灰,有的给桑苗覆盖,有的则负责清理蓄水池,保证水质干净。虽然每天收集到的水量有限,但也缓解了桑园的旱情,桑苗的枯萎速度变慢了。
然而,春旱还在持续,仅靠收集雨水和露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风澈看着远处的山峰,忽然眼睛一亮:“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可以修建一条简易的引水渠,把山上的雪水引到桑园里。”
修建引水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山路陡峭,岩石众多。三个村寨的村民们齐心协力,有的用锄头挖渠,有的用铁锤砸开岩石,有的用竹筐搬运泥土。风澈和阿竹带头冲锋在前,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肯休息。
阿雅带着苗寨的妇女们,每天给修建水渠的村民们送水送食物。她们用高山蚕丝织成的手帕,给村民们擦汗;用岩蜜桑茶,给大家补充体力。“大家再加把劲,水渠修通了,桑苗就有救了!”阿雅喊道,声音里充满了力量。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引水渠终于修建成功。山上的雪水顺着水渠流淌下来,源源不断地注入蓄水池,再通过竹管引到桑园里。干裂的土壤得到了雪水的滋润,慢慢变得湿润起来,发黄的桑苗重新抽出了嫩绿的叶片,蚕房里的蚕宝宝也能吃到新鲜的桑叶了。
春旱过后,乌蒙山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雨水滋润着大地,桑园里的云蜜桑苗长得更加茂盛,蚕宝宝们也长得白白胖胖,开始吐丝结茧。村民们看着丰收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要是没有风澈公子和联盟的帮助,我们今年肯定要减产了。”一位老蚕农感慨道。
风澈笑着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