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澈连忙点头:“岩伯,我们是来帮大家解决桑蚕问题的。快带我们去看看桑田和蚕房。”
岩伯带着众人走进村后的桑田,夜色中,成片的云桑倒伏在泥泞里,叶片卷曲发黑,上面布满了黄色的锈斑,正是桑锈病的典型症状。蚕房建在吊脚楼的底层,四处漏雨,蚕匾里的蚕种已经霉变发黑,偶尔有几条病蚕蠕动,也是浑身发黄,毫无活力。
“我们试过用柴火烘干蚕种,也试过给桑苗松土排水,可都没用。”岩伯抹了把眼泪,“这云桑是我们的命根子,要是没了,村里的老人孩子冬天都得饿肚子。”
风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一阵发酸。他蹲下身,查看病蚕的症状,又捡起一片病叶,借着月光仔细观察:“岩伯,别担心,桑锈病和霉变我们能治。今晚先把蚕房里的积水排掉,把还能抢救的蚕种搬到干燥的地方,明天一早我们就开始处理桑田和培育新的桑苗。”
第二章 吊脚楼里的蚕房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风澈和陈老伯就带着匠人及村里的百姓忙活起来。第一步是抢救蚕房,村里的蚕房都建在吊脚楼底层,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这也是蚕种霉变的主要原因。
“我们把蚕房搬到吊脚楼的二层,用杉木搭建支架,铺上竹板,这样既能防潮,又能通风。”陈老伯指着吊脚楼的二层说道。二层比底层干燥,而且通风性好,适合改造为蚕房。
百姓们立刻行动起来,砍伐附近的杉木和竹子,匠人则指导他们搭建支架。风澈则带着年轻的村民,清理蚕房里的积水和霉变的蚕匾,把还能抢救的蚕种小心翼翼地放进铺着干稻草的新蚕匾里。
“这些蚕种虽然有些霉变,但只要用稀释的艾草水浸泡消毒,再放在恒温的环境里,说不定还能孵出蚁蚕。”风澈一边给蚕种消毒,一边对旁边帮忙的年轻人阿竹说道。阿竹今年十八岁,是村里最年轻的蚕农,手脚麻利,学得很快。
阿竹点点头,按照风澈教的方法,小心翼翼地给蚕种喷洒艾草水:“风澈哥,这艾草水真的能消毒吗?我们以前受伤了也用艾草敷,没想到还能给蚕种消毒。”
“当然能,艾草能杀菌消毒,而且对蚕种没有伤害。”风澈笑着说,“等蚕种孵化出来,我们再用岩蜜水稀释后喷洒在桑叶上喂食,能增强蚕宝宝的抵抗力,防止它们感染病害。”
处理完蚕房,众人又开始整治桑田。桑锈病主要是因为湿度太大、通风不良导致的,风澈让百姓们把倒伏的桑苗扶起来,用竹竿固定,再在桑田周围挖排水沟,把积水引到山下的溪流里。同时,他还教大家用石灰和硫磺混合制成杀菌剂,喷洒在病叶上,防治桑锈病扩散。
守苗爷爷带来的蜜香桑接穗,被泡在装有山泉水的陶罐里,风澈选了几棵长势相对完好的云桑作为砧木,准备进行嫁接。“蜜香桑耐湿抗病,和云桑嫁接后,既能保留云桑耐寒的特点,又能增强抗病能力,适合在山区生长。”风澈一边演示嫁接方法,一边讲解,“嫁接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对齐,缠绕的布条要松紧适度,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
阿竹学得格外认真,手里拿着嫁接刀,一步步跟着风澈操作。虽然第一次尝试时切坏了几个接穗,但他没有放弃,反复练习,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株嫁接。“风澈哥,我成功了!你看!”阿竹举着嫁接好的桑苗,兴奋地喊道。
风澈笑着点头:“做得很好!接下来大家都跟着阿竹学,尽快把所有能嫁接的云桑都处理好。”
陈老伯则带着匠人,用当地的竹子和杉木,改良了适合山区使用的轻便缫丝机。这种缫丝机体积小,重量轻,不需要电力,靠手摇就能运转,非常适合在山区使用。“这台缫丝机一次能缫十绪丝,比当地原来的脚踏缫车快多了,而且操作简单,男女老少都能学。”陈老伯一边演示,一边教村民们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