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一株焰麦根系上,有几株细小的沙棘麦幼苗正在生长,幼苗的根系缠绕在焰麦的根系上,分泌出一种透明的黏液,噬根菌碰到黏液后,立刻停止了活动。
“你们看!沙棘麦幼苗的黏液能抑制噬根菌!”风澈大喊,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取下一点黏液,递给王玲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沙棘麦幼苗分泌的黏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碱,能永久性抑制噬根菌的活性,而且黏液能在根系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比浮净苔的多糖更耐用。“这是沙棘麦在干旱高温环境下进化出的自保机制,没想到在高湿度环境下也能起作用!”王玲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大量培育沙棘麦幼苗,让它们和焰麦共生,从根本上解决噬根菌的问题!”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赵研究员和助手们在种植区里开辟了一片临时育苗区,用涌泉经过浮净苔净化后的水浇灌沙棘麦种子;周明则调配了促进沙棘麦发芽的营养液,加入了浮净苔的多糖和裂石藤的酶,让幼苗能更快适应种植区的环境;风澈则负责将发芽的沙棘麦幼苗移栽到焰麦的根系旁,确保每一株焰麦都能有沙棘麦幼苗相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地热涌泉的问题在浮净苔的作用下逐渐得到控制,水体的含硫量下降了40%,pH值升到2.5,不再对植物造成致命伤害;噬根菌的问题也在沙棘麦幼苗的作用下得到缓解,焰麦的根系不再被啃食,反而因为沙棘麦幼苗的陪伴,吸收养分的能力更强了。
就在大家以为危机即将解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生态站的气象监测仪显示,未来12小时内,火山星将迎来一场罕见的“热暴雨”——雨水的温度高达40℃,含硫量是酸性降雨的3倍,而且伴随强风,会直接冲击种植区的植物,甚至可能将沙棘麦幼苗连根拔起。
“热暴雨的冲击力会破坏浮净苔的保护膜,还会将抑菌液冲掉,噬根菌会再次活跃起来!”赵研究员盯着气象数据,声音里满是焦虑,“我们必须在12小时内搭建一个既能挡雨又能通风的防护棚,还要确保防护棚能承受40℃的高温和强风!”
风澈看着种植区里的裂石藤藤蔓,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用裂石藤的藤蔓和火山岩搭建防护棚!裂石藤的藤蔓韧性强,能承受强风,火山岩重量大,能固定棚架,再在棚顶铺上反光薄膜,既能挡雨又能反射阳光,降低温度!”
大家一致同意这个主意,立刻分工行动。慕容冷越和赵研究员的助手们用特制的钢钉将火山岩固定在地面上,作为防护棚的立柱;周明和王玲则将裂石藤的藤蔓编织成网状,固定在立柱之间,形成棚顶的框架;风澈则和大家一起,将反光薄膜铺在藤蔓网上,用夹子固定好,确保不会被强风刮走。
在搭建防护棚的过程中,风澈发现裂石藤的藤蔓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生长速度极快,几乎每小时都能长出几厘米,他们不得不频繁地修剪藤蔓,确保棚架的结构稳定。同时,浮净苔和沙棘麦的作用也在不断显现,涌泉的水体越来越清澈,噬根菌的数量越来越少,焰麦的麦穗重新变得饱满,颜色也越来越深。
12小时后,热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带着高温,砸在防护棚的反光薄膜上,发出“啪啪”的声响,强风卷起地上的火山灰,狠狠地撞击着棚架。但防护棚在裂石藤藤蔓和火山岩的固定下,稳如泰山,雨水顺着薄膜的缝隙流到地面,经过浮净苔的过滤后,变成了无害的清水,滋润着土壤;阳光被薄膜反射回去,种植区的温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下,植物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热暴雨过后,火山星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罕见的彩虹,彩虹的颜色在橙红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种植区里,焰麦的麦穗已经完全成熟,变成了深紫色,像一串串紫色的葡萄;矿苔重新恢复了暗绿色的光泽,叶片上吸附的硫化物和重金属被雨水冲刷干净;裂石藤的藤蔓爬满了防护棚,气根向地下延伸,继续疏松土壤;沙棘麦的幼苗已经长成了小植株,根系和焰麦的根系缠绕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共生系统;浮净苔则在涌泉源头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地毯”,不断净化着水体。
收获的那天,种植区里一片欢腾。赵研究员拿着一把特制的镰刀,割下第一株成熟的焰麦,麦穗上的麦粒饱满圆润,泛着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