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药’呀?让它们快点抓住土壤,不被雨水冲走!”
王玲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对呀!我们带的营养液里,有一种能促进苔藓根系附着的成分,要是再加上雾露苔的汁液——雾露苔的汁液有黏性,能让水须苔的须状结构更快粘在土壤上!”
周明立刻从种子箱里拿出雾露苔汁液,倒进营养液里搅拌均匀:“快!把这个浇在水须苔的根部!”
风澈抢过喷壶,飞快地在种植区里穿梭,把混合了雾露苔汁液的营养液浇在每一段水须苔上。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防水服的袖口也沾了泥,但他一点都不在意——他只想让水须苔快点扎根,保住雾稻的根。
慕容冷越和陈研究员则在加固排水口,他们搬来几块大石头,堵在排水口的边缘,减缓水流速度;周明则在田埂上挖了几条临时的小水沟,把积水引向排水口。大家分工合作,雨越下越大,每个人的脸上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扎根了!”半个多小时后,王玲突然喊道,她的检测仪屏幕上显示,水须苔的须状结构已经开始分泌黏液,紧紧粘在了土壤上,甚至有细小的根须扎进了泥土里。
风澈赶紧蹲下身,用手指碰了碰水须苔——它果然不再随水流晃动,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土壤。就在这时,特大暴雨倾盆而下,雨点击打在稻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但水须苔所在的区域,积水居然慢慢降了下去——它们像无数个迷你海绵,正在快速吸附水分!
“暴雨过去了!”两小时后,广播里传来解除警报的声音,陈研究员看着种植区里不再上涨的积水,激动地抱住王玲,眼泪混着雨水流下来:“成功了!水须苔真的挡住了积水!”
风澈跑过去,轻轻拔了拔一株雾稻的根——根须不再发黑,反而有了淡淡的白色,还长出了新的小根毛。他赶紧掏出画册,在水须苔的画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盾牌,旁边写着:“水须苔=雾稻根的保护伞!”
接下来的几天,风澈每天都泡在雾稻种植区,比之前任何一个星球都要忙。早上天不亮,他就跟着陈研究员去观察水须苔的生长情况——水须苔长得飞快,短短五天就铺满了整个种植区的积水层,像给雾稻的根盖了一层白色的“保护毯”,土壤里的积水渐渐排干,氧气含量也上来了;中午,他帮王玲检测雾稻的根系,看着真菌含量从1.2mg\/g降到0.08mg\/g,发黄的叶片慢慢恢复翠绿,他比谁都开心;晚上,他会坐在科研站的窗边,借着灯光把一天的发现画在画册里,还会把水须苔的须状结构粘在书页上,做成一个小小的“吸水标本”,旁边标注“能吸积水,还能杀真菌”。
这天早上,风澈刚走进种植区,就听到陈研究员的欢呼声:“雾稻抽穗了!而且花穗比之前饱满多了!”
风澈赶紧跑过去,只见雾稻的顶端长出了淡紫色的花穗,花穗上开满了小小的白色花朵,花朵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他轻轻碰了碰花穗,花朵轻轻晃动,有细小的花粉落在手心里,是淡黄色的,黏黏的。
“周叔叔,你看!”风澈拿着花粉跑去找周明,“这个花粉比陈阿姨照片里的多好多,肯定能结出更多种子!”
周明接过花粉,放在检测仪下扫描:“花粉的活性达到了95%,比之前高了40%!但还有个问题——雨萤虫的活动量还是少,花粉没法传播到其他花穗上,还是结不了种子。”
风澈的兴奋劲儿一下子少了一半,他低头看着画册里的雨萤虫画像,小声说:“雨萤虫为什么不出来呀?它们是不是找不到花穗了?”
陈研究员叹了口气:“雾霭太浓,雨萤虫的荧光粉被打湿,飞不起来,而且它们是靠荧光互相识别的,现在光太暗,根本聚不到一起。”
风澈没有说话,他慢慢走到种植区的边缘,那里有一片野生的灌木丛。傍晚时分,雨停了,淡紫色的雾霭渐渐变浓,风澈突然看到灌木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