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盐碱星耕歌与故影同行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到试验田。夕阳下,嫩绿的稻穗已经抽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针草”的根须上结满了细小的盐晶,像一串串白色的珍珠。“这就是‘顺势而为’的力量。”她轻声道,“我们没有强行改变环境,而是让作物与环境形成了平衡。”

    当晚,“盐碱星”的基地举办了小型庆祝会。地外智慧们用本土的“盐果”酿出酸甜的饮品,围着试验田跳起了传统的“丰收舞”。王玲捧着饮品,站在田埂上,看着黑龙和周明与地外工程师们讨论系统优化,突然觉得无比安心——就像当年和慕容冷越、风澈在故乡的稻田里赏月一样,身边都是并肩前行的人。

    庆祝会进行到一半,“白盐”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我们在星球的北半球,发现了一处远古遗址,里面有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还有刻着纹饰的陶器碎片。”

    第二天一早,王玲团队就跟着“白盐”赶往遗址。经过数小时的跋涉,一片隐藏在山谷中的石构建筑出现在眼前。中央的祭坛呈方形,四面刻着螺旋状的纹饰,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星盟“天地种植法”的轨迹完全一致;祭坛周围散落的陶器碎片上,刻着与河姆渡稻谷壳相似的编码。

    “这是星盟布设的‘农耕试验锚点’。”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屏幕上浮现出编码的解读结果,“百万年前,星盟曾在‘盐碱星’尝试培育耐盐作物,但因为本土文明灭绝,试验中断了。这些纹饰里,藏着当年的培育数据。”

    王玲蹲下身,将风澈刻的铜片贴近祭坛的纹饰。铜片突然发出淡淡的金光,与纹饰产生强烈共振,一段完整的培育方案在共振器上显现:“用本土耐盐植物与外来作物共生,通过微生物转化盐分……这和我们的方案一模一样!”

    “这不是巧合。”王玲站起身,望着山谷中的遗址,“星盟的锚点引导着每个文明的农耕探索,而我们能解锁这些密码,是因为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是河姆渡的稻谷、良渚的陶瓷、《天工开物》的文字,还有冷越的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他们将遗址的编码数据带回基地,与“星河农书”的方案融合,对菌剂配方和灌溉系统做了最后的优化。此时,试验田的“星稻”已经完全成熟,金黄的稻浪在“盐碱星”的灰白大地上铺展开来,形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收割那天,“盐碱星”的居民们都赶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白盐”捧着一把饱满的稻粒,递给王玲:“这是‘盐碱星’第一次收获粮食,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

    王玲接过稻粒,放在手心轻轻揉搓。阳光透过稻壳的缝隙,照在她掌心的纹路里,仿佛看到了风澈小时候在稻田里奔跑的身影,看到了慕容冷越在“玄冥号”上专注研究的侧脸,看到了祖父拿着青铜犁在田埂上漫步的背影。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举起手中的稻粒,对着所有人说道,“是地球的古人,是我们逝去的亲人,是所有为农耕文明努力的人,一起种出了这颗‘希望之稻’。”

    离开“盐碱星”的那天,基地的上空飘起了人工降雨——这是净化系统试运行的成果,雨水落在刚播种的第二茬“星稻”田里,滋润着新的生命。“白盐”带领居民们站在田埂上送行,手里挥舞着用“红针草”编织的花环:“我们会按照‘星河农书’的方案,把‘盐碱星’变成绿洲。等下次收获,一定邀请你们回来!”

    飞船驶离“盐碱星”轨道时,王玲收到了来自地球的通讯。林晓雨的全息影像带着兴奋的语气:“王姐,‘星际农耕学院’开设了‘古法农耕研究班’,第一批学员里有二十多个地外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在学《齐民要术》呢!还有,考古队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刻有‘玄冥号’编码的青铜碎片,距今三千多年!”

    王玲的心头一震。三千年前的青铜碎片,刻着未来飞船的编码——这正是锚点能量连接古今的最好证明。她看向舷窗外的星河,风澈刻的铜片在阳光下闪烁,与慕容冷越手稿上的字迹、古籍中的插图、地外文明的纹饰在她脑海中交织成网。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feihuogongchengzhifenghuajuedai/read/97/443.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