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队,麻烦你记录下温度和湿度,勘查箱我准备了温度和湿度计。”
宋小慈蹙起了眉头,这才感觉到,对于昆虫的知识还是太浅溥了。
他甚至有些怪罪影子助手,为什么不在新手大礼包中放上法医昆虫学,否则,不致于现在心里没有底。
“唉,可惜了!”
宋小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本想将蛆卵收集回去,好在实验室里培养,从而得出和现场一致的效果。
也罢,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知识筹备,只能就地观察测量,再根据教科书上的参数表,大致判断死亡时间。
宋小慈求助的目光投向熊照安。
“这个太难了,误差也大,大致看看得了。”熊照安爱莫能助,在法医昆虫学方面,他更是一桶的糨糊。
他很清楚,就连市里的法医,他们也是很少依靠蛆虫来判断死亡时间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参考。
“影子,你什么时候送个法医昆虫的技能……”就在宋小慈臆想的时候,他识海中还真震动了一下,就像大海潮汐拍打江岸一样。
“白痴,这就依赖上啦?”宋小慈自嘲的同时,鄙视自己没有责任心。
在尸体检验中,早期可以根据尸斑、尸僵、尸温、角膜混浊等方面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死亡时间。
一旦进入晚期,死亡时间的判断越来越困难,误差越来越大。
在夏天,尸体腐败,蛆化的现象很常见,能够精确到两天以内,就很不容易了。
宋小慈在心里慨叹了一下,这里不是城区,没有足够的时间,还有条件对蛆虫进行培养。
因此,只能现场观察、测量,大致判断死亡时间了。
在疯涌的白蛆中翻寻,宋小慈发现,最小的比半截芝麻粒还要小,它们紧紧贴在腐肉上,一动不动,这些缩小版的米粒,就是家蝇产的卵。
如果在实验室中培养的话,就必须搜集这种小米粒。
当然,需要模拟现场的温度和湿度,还有腐肉营养基,连续观察多天,等到它们长到和现场同样规模,就知道用了多长时间。
继续寻找。
宋小慈最终找到三只,他认为最长的,拿尺一量,分别为15.8mm、16.5mm、17.1mm。
翻找完毕,并没有发现蛹和蛹壳,这说明死亡时间就在一周左右。
现场的温度和湿度,还有三只白蛆的长度,熊照安一一记录在尸检笔录上。
但他觉得,蛆虫推断时间太麻烦,并且误差也大,不适用。
见宋小慈看完蛆虫,熊照安问道:
“你觉得这人死了多久?”
“还不确定,等会我开APP算一下,不过,也只是大概的时间范围。”
熊照安想想,也对,这个时间还真不好判断,只能估个大概。
“五到十天,大概吧。”熊照安根据他的经验判断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