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十二月,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笼罩在一片清冽的晨光中。
寒风掠过波罗的海,带着刺骨的冷意,却无法冻结此刻VIP停机坪上庄严肃穆的热忱。
往日繁忙的机场此刻被一种庄重而期待的气氛笼罩,一条特殊的VIP通道被彻底清空,鲜红的地毯从机坪一直铺到贵宾厅门口,在天光与地面积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尽管寒气逼人,但红毯两侧已然严阵以待。
左侧,是瑞典王室的最高敬意。
一队身着深蓝色传统礼服、肩章与纽扣闪耀金芒的皇家卫队士兵,如同雕塑般矗立。
他们头戴饰有羽饰的熊皮帽,右手紧握直立的礼宾佩剑,寒光在冬日微弱的阳光下闪烁,透露出古老王国的威严与对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
他们的目光平视前方,姿态无懈可击,代表着古斯塔夫国王的亲自致意。
右侧,则是现代科学的最高殿堂。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克斯·海肯斯滕先生身着熨帖的深色西装,神情庄重而热切。
站在他身旁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苏尔·诺尔马克教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眼中闪烁着对同行最高成就的欣赏与激动。
他们身后,是诺奖评委会的核心成员以及皇家科学院的多位重量级学者,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此刻齐聚于此,只为见证并迎接一位划时代科学家的到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充满敬意的期待。
这份紧绷不仅仅因为热情,还源自于红毯之外、视线所及与不可见的角落。
机场的制高点上,瑞典国家特勤局最精锐的反狙击小组已潜伏就位多时,高倍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反复扫视着空旷的机场外围和任何可能藏匿威胁的建筑窗口。
他们的通讯频道里,保持着一种近乎压抑的沉默,只有必要的位置确认信号。
停机坪边缘,数辆外观低调但内部经过强化的防弹指挥车悄然停驻,车顶天线林立,实时接收着来自国土安全部门、国际刑警组织,乃至瑞典驻外情报站发回的动态评估报告。
报告的核心只有一个名字:洛珞。
屏幕上闪烁的光点,代表着在机场周边数公里范围内布控的便衣特工,他们像融入背景的幽灵,用警惕的目光过滤着每一个行人。
再往后,是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区,长枪短炮早已严阵以待,BBC、CNN、NHK、法新社、新华社……所有镜头都在等待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国科学家,同时也是点燃人类未来“人造太阳”、掌握着颠覆性能源技术、刚刚展示过令世界震惊的太空力量的传奇人物,洛珞教授的抵达。
但在这些长焦镜头之间,混杂着更多SPO特工的冰冷视线。
他们手持经过伪装的探测设备,不动声色地扫描着人群,任何一个稍显异常的动作、一个不合时宜的包裹,都会瞬间触发内部的警报评估程序。
几位伪装成记者的特工,甚至配备了非致命性武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这份史无前例、远超常规诺奖得主规格的安保阵仗,并非仅仅出于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尊重。
空气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