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处理的卫星热成像图和一迭物流报告推给面前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
瓦西里教授戴上眼镜,浑浊的目光在数据和图像间逡巡。
“120℃的稳态热源……连续的大型冷却系统……液氦……杜瓦结构……还有……”
他敲着报告中关于硼硅玻璃的部分:
“能承受极端温度梯度的观察窗。”
他陷入沉思:
“这……不符合大型对撞机的特征,对撞机的热源分布更复杂,真空室结构也不同,粒子束的约束不需要这么庞大规整的基底。”
停顿片刻,他翻找出几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上次获得的情报里夹杂的几张从合肥物质院附近拍摄的图片,上面显示有一批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厚重防护服正在被集中处理,并非核辐射标志,更像是激光或高温作业后的清理。
“合肥……”
瓦西里喃喃自语,眼神忽然锐利起来:
“洛珞!那个年轻人!他离开合肥去了哪里?万明远的托卡马克EAST被停了!如果洛珞在黄泽岛上主持的也是聚变项目……”
一个大胆得连自己都心惊的想法成型:
“他们难道放弃了合肥的EAST路线,要在舟山全力押注某种基于激光点火技术的聚变……实验装置?”
“可这规模,这防护等级,已经超出实验台的意义了!他们要干什么?建造一个…示范级的聚变能测试平台?!”
“不,不可能。”
他连忙摇了摇头,把这个荒谬的想法抛出脑海,就凭他们?绝对不可能。
五角大楼会议室,海军情报局的代表指着白板上的舟山港物流清单:
“重点不是集装箱的数量,而是里面的东西!振华的精密构件底盘、超高纯度石英玻璃、大规模液氦消耗——这些都是构建极端物理环境容器的特征材料,看看他们地基的强度?足以支撑巨大的内部压力。”
能源部的专家皱着眉,很是疑惑:
“惯性约束聚变装置需要极端峰值功率的能量输入,他们的能量来源呢?如果这是一个激光聚变装置,按照他们核心区的面积和这种冷却模式,其激光器阵列的规模必须远超NIF,才能支持起一个能产生工程意义的能量测试平台结构。”
“这太激进了,ITER都还在建磁约束堆。”
“或许是某种混合路线?”
有人猜测道:
“结合了磁约束和惯性的优点?合肥等离子体所多年的底子在EAST上积累的经验呢?他们试图整合出一个真正的工程原型?但能量增益呢?他们实验室的突破达到了什么程度?”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他们推测这支团队在合肥成功实现了某种原理验证,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成果放大到工程级进行实用化测试。
没有人会想到,洛珞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三年内完成一个可进行点火验证的工程堆,更不认为他已经取得了足以支撑建堆的决定性突破。
不过,尽管他们对此一头雾水,绞尽脑汁也想不通,这座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