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了笑容,他带着些许得意,朝桓豁说道:
“朗子(桓豁字),你瞧,我就说熙儿离不开老夫的帮助,开口就要一百万支箭。”
桓豁不知道什么叫作傲娇,但桓温此时就是这么个状态。
“阿兄,河东战局事关重大,我等应当鼎力支持,依愚弟之见,不如就给熙儿送去吧。”
桓豁笑着说道,桓温的性情,他又怎么不会了解。
过去桓温、桓熙父子之见虽然亲近,但总让人觉得有隔阂,究其根源是因为桓熙势头太猛,让桓温这个当父亲的压力很大。
如今桓熙向桓温求助,也让桓温有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桓温同样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能亲自领兵北上,增援桓熙,可是,也愿意为桓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唉!罢了,就依你的意思去办。”
桓温故作叹息,随后看向周琼,说道:
“你且在城中歇息一晚,明日一早,我会为你备下一百万支箭,三万张弓。”
说着,桓温又询问周琼道:
“此行带了多少人马?”
周琼坦言道:
“有五十骑。”
桓温闻言,皱眉道:
“这点人马如何能够运送军资。”
桓豁接话道:
“阿兄,依弟之见,不如选派一员大将,领兵护卫军资北上,如果熙儿在前线少了人手,也可以让其留下助战。”
桓豁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桓温的心坎里,他无法亲自领军驰援河东,一是担心燕国趁着自己北上,偷袭洛阳。
其次,是因为桓温的加入,必然导致指挥权的混乱。
一个楚公,一个梁公,一旦意见相左,到时候将领们究竟要听谁的。
遵桓温之令,得罪桓熙,领桓熙之命,又惹桓温生厌。
桓温知道桓熙素来都有主见,而他身为父亲,更不可能对儿子唯命是从。
因此,桓温只能分兵,让一员大将带兵前去支援。
梁、楚两国真要联合作战,就必须双方的统帅在身份上不对等,一如桓温北伐,桓熙以王猛为梁军主帅,率军驰援。
王猛再怎么被桓熙看重,在关中如何的位高权重,也只是桓家的臣子,他在桓温面前只能建言献策,至于真正拿主意的还得是桓温。
如今桓豁建议派遣一员大将护卫军资北上,顺便在桓熙麾下听命,也是同样的道理。
桓熙不怕梁军在桓温麾下时,被桓温当作填线宝宝,桓温也不担心桓熙会让楚军白白送死。
毕竟无论是梁军,还是楚军,都是桓家的兵。
桓温颔首道:
“也罢,有心送佛,要送到西天,我与熙儿骨肉至亲,休戚相关,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