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楚国迁都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桓温、桓熙父子二人足足在洛阳周边布置了七万多的将士,足可使桓温放心回师荆州,将洛阳交由桓豁代为经略。

    而如果是桓温亲自坐镇洛阳,则楚军主力就得被留在河南,可能会对江南局势造成影响。

    桓温有四个弟弟,其中五弟桓冲坐镇江州,四弟桓秘不受桓温喜爱,被他抑而不用,二弟桓云的才能不如三弟桓豁。

    洛阳又是桓温未来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自然不能按资排辈,否则当初桓温也不会以五弟桓冲镇守江州。

    翌日,桓温统率五万楚军步骑班师,而留守江陵的郗超,也在得到桓温的命令后,将楚国的官署以及楚军精锐的家眷迁往了襄阳。

    当年,桓温在桓熙、袁乔的建议之下,将荆州治所由夏口迁往江陵,是为了方便他征讨成汉。

    如今既然夺取了洛阳,显然,江陵不再适合作为楚国的国都。

    江陵与洛阳相隔1200里,襄阳与洛阳不过700里。

    自殷浩北伐失败以后,在荆、扬斗争中,荆州势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桓温不需要继续坐镇江陵,大可迁都襄阳,维持自己对江南的影响力即可。

    同时,迁都襄阳,又能更迅速的对洛阳的局势变化作出反应。

    一旦收到洛阳求援,桓温发兵,七百里的距离,不出十日,即可兵临城下。

    当然,不可能求援使者朝至,楚国大军夕发,还得需要时间征调将士、民夫,筹集粮草。

    但左右也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以桓豁的才能、以洛阳周边的兵力,坚守半个多月,想来也并不困难。

    正当桓温班师之际,朝廷的使者也抵达了长安,前来宣旨之人,倒是与桓家颇有渊源,正是已故江州刺史温峤次子,散骑常侍温式之。

    桓熙的祖父桓彝与温峤为密友,在桓温未满周岁时,因为哭声洪亮,被温峤赞为:真英物也。

    桓彝于是以温峤的姓氏为桓温命名。

    而温式之的兄长温放之官拜交州刺史,桓温有都督交州军事之权,桓、温两家,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桓温能够借助都督交州军事的名头,掌控交州,离不开温放之的配合,否则,即使桓温征调,而身为刺史的温放之不愿遵从,所谓都督军事之权,也不过是一个空头衔而已。

    今日温式之前来长安宣旨,桓熙放下身段,亲自出城相迎,不仅是因为温式之是朝廷的使者,更是出于对桓、温两家情谊的重视。

    温式之走下马车,虽然他的官位不高,但代表的是天子。

    其父又与桓熙的祖父是密友,按照后人的说法,也算是桓熙的老世叔。

    因此,桓熙当先向他行礼:

    “有劳温公远道而来。”

    温式之朗声道:

    “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梁公无需多礼。”

    桓熙笑道:

    “桓某祖父与忠武公(温峤)相交为友,温公自是桓某的长辈,无需以官爵相称,温公直呼表字即可。”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ongjin0wodequanchenfuqin/read/97/50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