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民念其德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只听司马兴男继续道:

    “当初熙儿向你讨要些许百姓,你分走了他一半的军马,足足一万五千匹。

    “如今他为你送上曲辕犁,可曾见他向伱索要好处。”

    原来司马兴男还没有忘记那回事,一想到桓熙为了抢夺人口,被逼得冒险东出,与人作战,连阿满的满月酒、百日宴都来不及赶上。

    想到儿子为此出生入死,当娘的难免心疼。

    桓温老脸一红,支支吾吾地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得借口脱身,否则,可得被司马兴男絮叨一阵。

    与此同时,殷浩也正在视察水田。

    为了给北伐筹集粮草,他在淮南开垦水田一千顷,一顷为百亩,千顷即为十万亩。

    之所以这样窘迫,还是桓氏父子害的。

    桓温截留了荆、宁、益三州赋税,桓熙截留了雍、秦、梁三州赋税,朝廷虽然还控制着淮南、扬州、江州、广州等地,但还得养着朝堂公卿。

    由于士族土地兼并,以及户籍政策,实际能够收到的赋税少之又少。

    在南方,存在两种户籍,一种为白籍,是指从北方南迁而来的侨民,因为在登记造册时使用白纸书写,故而称呼为白籍。

    而江南地区的土著百姓,登记造册时使用黄纸书写,又称呼为黄籍。

    白籍侨民起初不承担兵役、徭役,也无需缴纳赋税。

    直到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年至334年),由丞相王导主导了第一次土断,这才取消了白籍侨民的各项优惠。

    但政策具有反复性,难免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譬如王安石变法。

    在王导死后,白籍侨民再度享受到了兵役、徭役,不必缴纳赋税的优惠政策。

    东晋朝廷只能向黄籍的江南土著收税,又被桓家父子截留了六州的赋税,也就逼得殷浩只能自己开垦水田,供应军粮。

    当初后赵国内大乱,褚裒以三万步骑北伐,不是朝廷仅有三万大军,实在是供应不起更大的规模了。

    殷浩看着田里的农人轻松操作曲辕犁,哪怕他与桓温、桓熙父子关系不佳,也不由赞叹道:

    “桓伯道虽然(桓熙)行为悖逆,但总算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远胜其父。”

    好不容易夸上桓熙一句,还得捎带踩上桓温一脚,谁又能想到,在年少时,殷浩也曾与桓温为友,二人齐名于江左。

    姚襄很重视农业生产,曲辕犁在淮南、江南地区的广泛应用,自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通过在江南任官为质的五个弟弟,姚襄想方设法弄来了几个成品,亲自试用过后,立即组织匠人拆卸仿制。

    自关陇以外,姚襄率先将曲辕犁带到了北方地区。

    他指着田间一架正在被使用的曲辕犁,对其弟姚苌感慨道:

    “我听说桓熙在关陇设置机巧院,大聚技艺精湛的匠人,这曲辕犁,就是机巧院的产物。

    “如今以曲辕犁耕田,能省多少人力畜力。

    “我欲效仿,以求能工巧匠为我制造出更多类似曲辕犁的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ongjin0wodequanchenfuqin/read/97/50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