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五权分立,加强集权 (1/7)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进了书房内,屋子里蜡烛已经点上。

    老朱常用的那张书桌没有人去坐,每个人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到了桌案对面的茶几边。

    今天还是非常重要,虽然制度设计的过程比较枯燥,但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如果不把生产关系弄好,那么朱云峰送再多的物资到大明去,一切也都是空谈。

    所以即便是枯燥了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等把生产关系弄好,大明那边也算是无忧了,不敢说千年之久,搞个五六百年应该能成。’

    朱云峰心里想着。

    虽说没有永恒的设计,但大明时期,全世界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力强盛加上制度靠谱,多开垦开垦海外,或许能续命很久。

    当然。

    这些形式上的例句肯定不能跟大朱棣说,说了他也听不懂。

    朱云峰坐下来就开门见山道:“太祖陛下在开国初期制定的许多方针,其实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窘迫。但时过境迁,他留下的规制相信你自己也能感受到吧。”

    “是啊。”

    大朱棣叹道:“我从北平一路打来,卫所糜烂,毫无战力。若非如此,我恐怕连大河都渡不过去。”

    这倒是实话。

    明初的军队架构主要有三点,一是边境军队,由边境藩王或者沐英这样老朱信得过的勋贵统率。

    二是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精锐京军,总人数约三十万左右,战力非常强悍。

    三便是地方卫所。

    明初规定,各布政司有都司执掌本布政司兵权,下面各州则有卫所。

    整体有点像后世的省军区和市军分区的意思。

    每卫所人数约在五千左右,全国卫所有四百多个,光卫所的官兵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

    这些卫所士兵没有工资俸禄,全靠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所以老朱夸口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一粒米。

    但在靖难当中,这所谓的百万大军那是连毛都没看见,全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造反。

    是这些卫所士兵都投降了朱棣吗?

    当然不是。

    是建文时期卫所就已经糜烂了。

    下面的士兵已经从军队实质性变成了各卫所千户的奴隶,战斗力也从明初的百战精锐直线下降,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抗衡。

    所以用脚指头都能看出来,相比于维持这些卫所的架构,让这些卫所莫名其妙地只供养上面的各卫所千户指挥使,还不如解放出来纳税。

    可碍于《皇明祖训》,这种已经毫无用处,纯粹剥削和压榨卫所士兵的机构,却不得不一直维持到了明末才彻底消失。

    这是连大朱棣都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朱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ijiaolidezhuyuanzhang/read/97/32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