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打算简单看两眼,没想到看入神了时间都忘了。那就随便吃点吧,对了,你吃过了没?”
“饭是李教授刚刚才带过来的,我的还在放在外面。”
“那就拿进来,一起吃吧。”
……
很快两份盒饭摆在了一起。
“小苏啊,乔喻你知道吧?”
“啊,知道。上次还拿了竞赛决赛的满分。可惜的是颁奖典礼没来,没能见到。”
“不要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过段时间应该能经常见了。”
“哦?您看上那孩子了?”小苏有些意外,毕竟大佬已经快七十了,最近差不多处于半退休的状态,收学生早已经愈发谨慎。
“余江大学那位薛松教授给我推荐了他,目前看来的确不错,不过还要观察一下。对了,今年IMO国家队的领队是研究中心的肖教授吧?”
“是的。”
“记得提醒我,明年IMO的领队还是得由咱们燕北大学的教授挑起担子。”
“好的,等会我就去记下来。这是为了方便就近观察乔喻?”
“差不多吧。”
“那副领队跟观察员的人选咱们是不是也要争取一下?”
“哈哈,那就没必要了。对了,吃完饭你就先回去吧,我还有些小事情要处理。”
“好的,田教授。”
很快一顿饭吃完,事情也交代了下去。
田言真又坐回了办公桌前,打开邮箱,写了一封信给普林斯顿的朱尔·巴尔加瓦教授,也就是薛松的导师。
信件内容的也很简单,简单的问候之后就是打听薛松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表现。
不过并不是针对学术方面的打探,而是偏向于导师对学生的一些基本印象,诸如性格、品德之类的考量。
虽然导师并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国外的导师。但像朱尔·巴尔加瓦这样拿过菲尔兹奖的教授,在收学生时,还是会对学生做一些了解的。
而且几年的相处下来,必然也是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薛松导师的邮件编辑好发出之后,田言真又给薛松回了一封邮件。 大意就是论文已经看过了,写的不错之类的套话。
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的评价,也没有提任何修改意见。
正如他在电话中说的那样,也就是看看。
而且这也不是他的研究方向,这类论文也不会有期刊找他做审稿人。
总之很得体的回应之后,他便打算回家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打算关电脑的时候,朱尔·巴尔加瓦回复了。
看了眼时间,才刚刚八点,按照他对这些教授在普林斯顿作息的了解,应该还没到办公室才对。快的有些不合常理。
不过他也不在乎多看一封邮件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