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人仔细翻看一些大型媒体就会知道,其实大家并不热衷于报导学术界方面的事情,尤其是数学。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普通人其实并不关心。
每年除了诺奖公布的那两个月,或许会有些科普类的博主流量有上涨趋势,但其实也就那样。并没有太多人会真的去关注今年有哪些科学家获奖,他们获奖的原因又是因为什么。
并不是大家不敬畏知识,而是根本不懂。
哪怕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做的事情,其实跟当前热点科技息息相关其实也没多少人知道。
是的,不管是在华夏,又或者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绝对不到百分之十的人知道2024年诺奖得主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霍普菲尔德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
哪怕前者的研究成果是开发了一种联想记忆模型,能够存储和重构信息,模拟了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后者曾被誉为人工智慧之父,曾发明了玻尔兹曼机。真的,哪怕某个人在你面前大谈特谈人工智慧的时候,你去反问他是否知道2024的诺奖得主,大概都只会让对方一脸茫然。
人们看得懂在研究什么的物理都是如此,就更别提数学了。
哪怕菲尔兹奖每四年才颁发一次,哪怕是世界数学家大会颁奖年,华夏也不会有多少媒体会真的关注、报导这些东西。因为做新闻的都知道,除了数学圈内人外,没人会太过关注这些东西。
这玩意儿没有流量。
原因也很简单,数学研究超过这个时代的理解能力太多了。哪怕是数学中相对简单的概率论跟统计物理。比如2022年菲尔兹奖得主雨果·杜米尼尔。获奖原因是针对统计物理中的概率模型的研究,尤其是对二维和三维格子上自旋系统和渗流模型的深刻理解。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N多普通人根本没接触也无法理解的概念,比如什么是二维和三维格子?什么是上自旋系统?什么是渗流模型?人们对于科学最感兴趣的还是能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
比如人工智慧,比如无人驾驶,比如实体机器人,比如空间站,比如太空人登月,比如移民火星,又比如空天航母.
至于这些东西背后所涉及到的数学算法跟物理基础,普通人其实懒得关心。
所以媒体记者针对这类科学的报导往往也就是抱著完成任务的心态,流量肯定是不敢想的,还要报导无非是不能显得对基础科学完全漠不关心。
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尤其是在华夏。
那就是当有国人被世界学术界肯定,并给与超规格待遇的时候。
比如许多甚至之前不知道诺贝尔奖的人,也知道华夏有人拿了诺奖,是因为青蒿素。甚至提到青蒿素,就会记起那个人,以及她这个奖项。
这是一种华夏普通人跟西方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大概基于从小开始的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一种极为朴素跟压抑多年的民族自豪情结。
如果剖析其思维模式演变大概就是,奖项是其他国家评选的,我们的人获奖,足以说明我们不比他们差,所以我也不比他们差…….……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这其实就是华夏埋藏在骨子里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在作祟。
尤其是当一个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荣誉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在许多华夏人心中已经被动的承担起了更多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他的言行已经不止是代表自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代表了整个华夏民族。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