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立祠堂汉王奠忠魂,书牌位遗孤继血食 (1/7)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江瀚的婚庆大典交由赵胜全权筹备,各项礼仪规程繁琐复杂,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趁着这个空档,江瀚决定先处理一件压在心头许久的大事。

    活下来的将士需要娶妻生子,开枝散叶,而那些战死沙场的弟兄,他们的香火也不能断绝。

    当初在宁夏银川,他就曾对那些自愿留下来殉爆的伤残老兵们有过承诺,要替他们寻一孤儿,继承香火。

    如今江瀚已经称王立制,有了稳固的地盘,那这件事就必须提上日程了。

    不仅是给所有活着的将士一个交代,也是给战死的袍泽一个归宿。

    他要在成都城内,兴建两座忠烈祠。

    经过仔细勘察挑选,江瀚最终选定了两处地点。

    第一处设在蜀王府承运殿后的一个配殿,紧挨着祭祀江瀚父母的圜殿。

    未来遇到节日、或者举行重大典礼时,这里将由他亲自主祭,象征着阵亡将士享受最高规格的殊荣。

    另一处祠堂的地点,则选在了城西的一角,专对百姓和阵亡将士家属开放,以供日常祭奠追思。

    城西原本是四川布政使司的衙门所在的位置,现在被江瀚下令空了出来。

    他还特地命人,把这片建筑里最高大的一间正堂,改造成祠堂。

    纵观数千年历史,很多朝代都曾兴建过忠烈祠。

    这并非简单的酬劳与缅怀,同时是一门深奥的政治艺术,两者并不冲突。

    强如汉唐,弱如两宋,都设有麒麟阁、凌烟阁、昭勋阁等地,以图画纪念有功之臣。

    同时,各地也设有祠庙,祭祀为国捐躯的英烈。

    首先,这一行为树立了忠勇的楷模,教化天下万民,什么才是朝廷推崇的价值观;

    其次,这一行为还构建了一种“共享天命”的历史叙事,宣示政权并非皇帝一人之私产,而是君臣共同奋斗的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合法性与内部凝聚力;

    最后一点,兴建祠庙,更是做给活人看的。

    朝廷能用极低的成本、比如荣誉、香火等,换取文武百官极大的忠诚,激励后来者为王朝效死力。

    反之,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其势必不可久。

    远的不说,就说太祖朱元璋,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铺路,大肆屠戮功臣。

    这一行为最直接的恶果,造成建文朝廷军事人才大断层。

    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能征善战、富有经验的顶级将帅。

    这就导致朱允炆登基后,面对燕王朱棣的叛乱,中央朝廷竟然无经验丰富的老将可用。

    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启用擅长防守的老将耿炳文和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结果一败涂地,江山易主。

    诚然,这其中也有朱允炆自己的问题。

    但如果开国时期的一些名将尚存,燕王的胜算将极其渺茫。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aming0congbianjunkaishifumingmieqing/read/97/371.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