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可续娶归续娶,但卢象升的感情却一直在亡妻身上,还时常作诗缅怀:
“匪石坚贞谁氏妻,芳魂已逐杜鹃西;千里时悬关塞目,百年空对远山眉。”
祖父和妻子的相继离世,让卢象升悲痛欲绝,一个精壮的汉子在短短时间内就变得骨瘦嶙峋。
此时的卢象升才二十三岁。
按礼法,卢象升需要为祖父披麻戴孝,守丧两年。
可就是在这两年中,卢象升脱离了高高在上的深宅大院,走向了田间地头。
在这两年里,他见识了太多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
卖炭翁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眼前,卖儿鬻女的惨剧不断上演,卢象升的心态也渐渐成熟了起来。
底层的百姓和矛盾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他,这使得卢象升深刻体会到了为生民立命的真正含义。
想当年太祖爷起义,奋战十几年,牺牲了百万人,终于推翻腐朽的元廷;
但时至今日,老朱家又摇身一变,成为了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蛀虫。
可怜无数英雄血,换来今朝旧乾坤。
卢象升觉得自己不能再一蹶不振了,他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改变大明。
可屁股决定脑袋,卢象升的家庭出身和阶级,让他不可能选择重开大统。
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学清流,学能臣。
像海瑞一样直谏,像张居正一样改革。
就这样,卢象升带着对底层百姓的怜悯,踏出了困守他两年的陵园。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主政生涯里,卢象升对于治下百姓都充满了恻隐之心。
天启四年,为了躲开朝中党争,卢象升自请外放临清,治理当地的漕运和耕作。
在临清三年,他谨守清、慎、勤,让当地百姓吃饱穿暖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以工代赈,官民两便。
他主政时期,“积羡数千,清逋三万一千,有奇业”,连续在考课中获最上等,令木匠皇帝十分满意,甚至亲自下旨表彰。
之后他因功升迁大名知府,更是把自己爱民的理念推行全府。
当时的大名府,吏治腐败,豪强勾结官吏兼并土地、转嫁赋税,百姓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于往昔。
卢象升上任后,亲自核查户籍与田册,将豪强隐瞒的土地重新登记,按“亩均赋役”原则分摊,同时严惩贪腐官吏。
而他自己则“布衣素食,衙内无私财”,为下属树立标杆。
整顿吏治后,他又兴修水利,赈灾救荒,崇祯四年大旱,他除了申请朝廷赈灾外,还带头捐出俸禄,设立粥厂。
他规定“凡老弱妇孺,每日一粥,不得间断”,据《大名府志》记载,此举“活民数万”。
除此之外,他又训练乡勇,兼顾防务,练出了一批可战之兵,挡住了当初后金入寇的劫掠。
卢象升在大名府治行卓异,百姓称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