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对于你们来说,这还太早了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一旁,陈正平插话问道:“前两天你发到我邮箱的那个数据分析,是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

    “嗯,年前和过年期间,我分析了一下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多亏了导师您的帮忙,我从里面找到了一些异常的信号和数据。”

    “已经发给威腾和那边,希望那边能做几组对撞实验,看看能不能验证一下分析结果。”

    陈正平沉吟了一下,接着道:“你觉得那是惰性中微子的表现?”

    在徐川将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发到他邮箱的第一时间,他就看过了。

    尽管很惊奇自己这个学生搞研究的速度,但他还是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了这些达里兹图。

    从图像中来看,徐川分析后的数据中,的确可能存在着某一颗新粒子,概率而且还不小。

    但仅仅是可能存在,而即便是可能存在一颗粒子,也不一定是惰性中微子。

    尽管如今他的研究重心已经偏向材料物理,但他毕竟是搞高能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出身的。

    而且对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也没断过,每年都会去参加研究和数据分析,对于这两领域前沿的信息也保持着关注。

    惰性中微子,这可不是标准模型中的粒子。

    在目前物理界的理论中,惰性中微子是暗物质中的一种,而目前物理学界从没有发现过暗物质的痕迹,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建立的。

    对于陈正平来说,尽管他相信暗物质存在,但他不相信如今的科技就能观测到暗物质。

    除非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方方面面都大规模升级一次,否则以现在的对撞能级和探测器的观测水平来说,要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一次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即便是里面真的存在一颗新粒子或者某种尚未发现的现象,陈正平也不认为它是惰性中微子。

    .......

    办公室中,徐川点了点头,道:“对,我觉得它有很大的可能是惰性中微子。”

    陈正平询问道:“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是反中微子的概率?”

    从徐川的分析结果来看,他更感觉这有可能是一种未知中微子,亦或者反中微子粒子。

    所谓的反中微子粒子,并不是反物质,它是中微子的另一种状态。

    中微子的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而反中微子的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它们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中微子只有左旋,反中微子只有右旋。

    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设。在1965年,柯温和来茵斯两位物理学家利用核反应堆产物的β衰变产生了反中微子并观测到了它。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也是可能产生的。

    徐川道:“考虑过,但理论上来说,它是一种未知中微子或者反中微子的概率远低于是惰性中微子的概率。”

    闻言,陈正平感兴趣迅速问道:“怎么说?”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国院士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daguoyuanshi/read/97/131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